“每一个在中国家庭长大的小孩都会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故事”
那,每个小孩在这本书里共鸣的点,都会是什么呢?在老舍的那个年代,与现在的年代,每个小孩的共鸣,还是那些东西吗?
是天赐被束手绑脚,毫无反抗能力,连笑也无人欣赏的婴儿时期映射的许多心境吗?是天赐稍稍长大被约束行为的孤独童年吗?还是被可能并无恶意却伤人至深的邻里们,口中的言语或手上的行为所带来的伤害?亦或者因为家人逝去而前来争夺,那些眼里仅有利益毫无亲情的所谓亲戚之可怕?
我猜,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感慨共鸣于天赐在学校的过往吧,因为走路与常人不太一样而被讥讽,因为外形而被嘲笑,更因为许多奇奇怪怪的原因,而被孤立,被隔离,被欺辱,被不公平对待,甚至连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参与其中,若用一个词概括,那大概便是“霸凌”了。
小孩子是最不懂恶的,但耍起恶来,却也是最残忍,最狠心,最没有轻重的。
天赐是幸运的,作为弃婴,被一个算得上富贵的人家收养了,有奶娘也有将自己视为己出的“亲娘”,在那个年代吃饱喝足着长大,甚至有一点儿“锦衣玉食”,颇有少爷生活之感,而在自我成长到非常困顿的时刻,又遇上了贵人相助,一位自己父亲曾经资助过,感恩图报的先生。
天赐又是不幸的,且不论被亲生父母送走,短短的被记载了的生命历程里,遇到了那么多似乎不太够能用善意两个字形容的人,是悄摸着伤害婴儿的奶娘,是不同批次不甚友好的同学,是看似清高的伪文人,是掉钱眼里的亲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仿佛也没什么可以责备,却总觉得颇为无情,又记起在季羡林老先生书里读到的“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一时之间真有点迷糊,好人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难当了。
哀叹于天赐的坎坷,也哀叹于,此时此刻翻阅此书,这么多年前的伤感,却依旧还在现在的家庭与学校上演,那不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是这一代人依旧在经历的悲伤。
天赐的故事并没有结尾,就像一部开放式结局的电视剧,《天书代存》的部分,似乎品味出了天赐若有若无的一些改变,却也不知道在老舍和赵少侯的笔下,天赐是会往哪里走,会依旧如故地爱着虚幻气息孑然生活,还是会焕然一新踏实着往前迈步?
从不愿意对一个人下死地定论——这个人不会变得更好。因为生命里的转折,没有人能说得清,谁知道平日里的懒汉会不会忽然被刺激就奋发图强,谁知道找不到热爱的成年人会不会就突然明白了自己钟情的方向。
未来的恐怖在于未知与不定,而它的可爱与美好,也在于从未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