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陈老师通知我次日去涉县学习时,心里很矛盾:一边发憷于路途远,受晕车之苦,一边又渴盼去参加学习。当然,终究是想学习的念头占了上风。
29日一早,我们坐大巴到了涉县鹿头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时间短暂,感触却很深。
站在一个普通老师的角度看曹校长对教师的管理,让我钦佩的地方是曹校长采用的李广式管理模式。鹿头中学没有严格的签到签退制度,弹性签到;不搞文山会海,一切简约,上级指示涉及到谁直接向谁传达,任务布置涉及到谁直接向谁安排;不搞形式主义,面对诸多形式性的任务,能够带头抵制,专门设立一个部门用于迎检,从而解放大部分老师的时间与精力,让老师们专心于自己的教学,做他们该做的事。在这个处处讲严格管理的时代,曹校长无疑是个另类。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多么想在工作中少一些表叔表哥,少一些迎检,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啊。
曹校长对外在的东西一切从简,但是对内在的东西他毫不含糊。他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在传统文化中立身治校。他通过精神引领,文化浸润奠定学校文化底色,通过榜样示范,律己达人,凝聚合力;又通过项目管理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带动老师全员参与学校管理,从而使老师“人人自带光芒,彼此互相照亮”。
与管理教师模式相反的是,曹校长对学生的管理却是程不识式。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大课间,都是三十分钟,课间活动学生的上下楼皆是以班级为单位有序排队小步跑到操场。全校近一千名学生跑着下楼,井然有序,毫不杂乱。想起我们经常进行防地震演练,每次都是精心布置,学生尚且乱跑。鹿头中学根本不用演练,他们已经日常化了。而且,中午放学就餐他们也是以班级为单位排队进行,据曹校长说,晚自习后也是排队集合等班主任训导总结完毕再回宿舍。
两种管理模式本是对立的,没想到在这个学校,两种对立的模式竟能够如此完美地统一起来。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上午的大课间跑操。在去鹿头中学的路上,听石琰主任说活动安排中有一项是参观他们的大课间,我当时还想,大课间有什么可参观的?还能有多大新意?等到了他们学校,一进校门,发现他们的操场那么小,更加疑惑:这么小的操场,怎么上操?但是,真是等他们一个一个跑下楼来站在操场上,甚至以班级为单位跑起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浅陋。在这么一个小操场里,这么多的学生竟然像在进行一场有序的规模浩大的兵法演练!
下午,我去听了一节八年级语文课。
八年级语文老师姓霍,才三年教龄。
霍老师是一个充满激情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老师。
这么多年,听过很多课,一般是教材中有什么讲什么,而霍老师所讲的《现代诗歌创作》并不是教材中的内容,准确地说还不属于这一学期教材中的内容。这或许就是霍老师创新精神之所在。
这节课称不上完美,甚至,还有一些小瑕疵,但是,如鹿头中学曹校长所说:“我们老师的课并没有多好,他们只是很认真。”
欣赏浑身都是优点的人或课,是容易的;欣赏有明显缺点的人或课,则需要更为宽广的胸怀。鉴于霍老师只是一个教龄三年的年轻老师,鉴于她对待课堂的认真,我们无须求全责备,尽可以宽容她课堂所呈现出来的不完美,而去欣赏她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激情状态和敢于突破教材进行教学的创新精神。
课堂上,霍老师说话声音高亢有力,神采飞扬,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这是我一直渴求却从未曾达到的状态。虽然窦桂梅老师说“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但我还是近乎固执地认为,这种奔腾豪放型的激情好像更富有感染力,更能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抑或,是因为我从不曾不具有,所以才有此执念。
霍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为:学写小诗;掌握诗歌特点。一节课,让孩子们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尚不大难,而一节课让孩子们掌握诗歌特点,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就整体上看,“学写小诗”这个目标达成度还是不低的。在老师循序渐进式地引导下,由半句而一句,由一句而一节,孩子们最后展示出来的小诗还是有模有样的。而“掌握诗歌特点”这个目标的环节实施渗透过程中,学生只是在老师封闭性提问中顺着老师的问话回答,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所以这个环节看起来很热闹,却是老师主演学生配戏。由此我想到,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堂的有效教学,真的是需要我们的学养来作本钱的,而这种学养,需要我们毕生求之。
平常我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自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我的指导下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当我听了鹿头中学学生的朗读之后,我惭愧了。鹿头中学的学生近乎百分百是涉县的孩子,涉县的口音我知道,学说普通话比我们这里要难上很多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读书时还能读得抑扬顿挫有美感,更是难上加难。可是这些孩子们,他们诗歌朗读时不仅字正腔圆,而且还能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情感。而这,不是通过三五节课的强化学习就可以出效果的,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功不可没。在这方面,霍老师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听了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的一节课。课结束了,思考却从不会结束……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参观了一所普通的中学,参观结束了,探索却从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