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乓,是中国的国球。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可以说是全中国最普及的运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小孩在打乒乓。只要有一个横条桌或水泥台和一个乒乓球就可以捉对厮杀。在城市的条件相对好一些,而农村的条件就差很多,但这一点不影响小朋友们打乒乓的积极性。
在学校里,那时的课桌就是一个窄条的书桌,每个课桌边上坐两位学生。每当课间,常利用铅笔盒或者黑板擦置于书桌中间作为乒乓桌上的网,用另外的铅笔盒作为乒乓板,瞬间把课桌当成了缩小版的乒乓桌了。为了打乒乓,什么都可以利用。地方虽然局促,但也玩得不亦乐乎,短短的十分钟争分夺秒的玩。女孩子也时不时参与其中,更多时候在旁边观看喝彩。打乒乓也成了男孩吸引女孩眼球的热门运动。到了中午午休时间那更是男孩子打乒乓的天下。有时由于地方局促,免不了把掉落地上的乒乓球踩扁,竟然那时就知道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复原。虽然它的弹性受到一定影响,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运动的乐趣。
每年寒假,只要不下雨,农村人家屋前的洗衣水泥台上,往往会人头攒动。小孩子们在水泥台板上放好一排砖头当球网就开始打乒乓。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就移步到室内,把家里的门卸下,搁在两个长条凳子上,中间放一根扁担,也可以进行打乒乓比赛。那时条件比较艰苦,不可能用什么双面胶单面胶,或者是红双喜之类的高级乒乓板。条件稍好一点的去镇上买来木壳板,形状和双面胶板一样,只是用两块纤维板粘合在一起,做成乒乓板的形状罢了。打起来噼里啪啦声音很响,还带背景音乐,很是鼓舞人心!如果没有条件的,那就自力更生,找来家里废弃的木板,用锯子和竹刀把木板削成乒乓板的形状,在手握的地方用砂纸打磨光滑,以免打的时候有细小的木刺扎入手内。因为用了木壳板,所以诸如什么左旋球,右旋球,上旋球,下旋球,弧圈球都是无效球,还不如用大力抽杀有效果,木板是不吃转的!打乒乓的水平高低不在于你会不会发什么球,就是会不会对抽或者扣杀,或者吊对方的死角。发球技术的关键是尽量发出比“球网”稍高的球就是好球,否则很容易被对方一板扣死。那时实行的还是21分制,几局球打下来可以说是头上热气直冒,身上汗流浃背。在寒冷的上海郊区,打乒乓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等上了镇上的中学,才真正见识了乒乓球的魅力。常用单面胶的乒乓板,直板或横板在乒乓房里厮杀。有时乒乓房轮不上,就到食堂里去。等午餐过后,把食堂的长条桌子拼起来,就是一个超长的乒乓球桌,打球的感觉与在乒乓球桌上是无法比拟的。此时因为有了单面胶板,各式各样的球就可以打出来了。但也仅仅限于打出来而已,打球的水平还不是很高。无非是多了几个发球的技巧,以及会利用削球来救球。毕竟没有相应的教练来教你。中学的体育老师也仅仅教你会打球而已,真正的水平不是不高。但不管怎样,当年的男孩基本上都会打乒乓球,水平高低那就另当别论。在那个年代打乒乓是一种真正的全民健身运动,只要有条件都可以看到小孩子打乒乓的身影。尤其在冬天就更加普遍,毕竟它可以在无形间代替空调或取暖器,同时也潜移默化的锻炼了身体,可谓是一举多得。
现在上海农村已经几乎看不到室外有打乒乓的孩子,很多年轻人都搬到城镇上了,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年人。屋前曾经热闹非凡的场地——水泥台板,也几乎已经绝迹。洗衣服一般也都用洗衣机。在假期也不会有小孩把门卸了当乒乓球桌来打球。现在的门貌似也卸不下来,都是用铰链的,不像那时的那种有门闩带门球。留给他们的仅仅是各种电子设备玩具,那种小伙伴一起玩的氛围已经消失殆尽。偶尔经过一家有水泥板的人家,水泥板上也已经落满了灰尘,上面放置了诸多的杂物,任西风吹过,扬起一股灰尘。乒乓球也有原来的亲民运动转变成乒乓房里的富贵运动,普及率也已经远远不如当年。问问现在的小孩子还有几个还会打乒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