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说到了网上读到一篇文章,特别针对我们做决策的标准,就是把人生的“后悔”给最小化。
考察那些到了人生终点、濒临死亡的人,当他们躺在病床上回忆一生的时候,最后悔的东西是什么?以前就有研究说,他们最后悔的是他们“没做”什么,而不后悔自己“做过”什么。
研究人生最后悔的事儿发现,考虑的角度不是做过和没做过,而是“理想的自己”和“义务的自己”,也许这是一个更好的角度。
“理想的自己”,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人 —— 比如说你想当一个体育明星,或者你想当一个企业家,是你的梦想。
“义务的自己”,就是你*应该*干什么 —— 比如你应该好好赡养父母、好好照顾孩子,你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你应该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任务等等。
70%以上的人,都后悔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只有20%多的人后悔没有成为“义务的自己”。
后悔当初没有大胆追逐过那个梦想,即使追逐失败了,只要能及时撤出不造成严重后果,你就等于已经尝试了,根据前面的研究,你不会后悔。
如果从来就没追逐过,你一定后悔。
既然人生根本就没有对错,那何不过的更有意思一点儿。
也许“老了对生活不后悔”就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尝试一些新东西,稍微追逐一下理想的自我,科学的结论是这么做,不一定能让幸福最大化 —— 但以科学的名义打赌,你将来不会后悔。
人生的意义在于行动,心想事成,在于做而非去想,五年,十年,你一直在想,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付诸于行动让你的行动创造了意义,体验过程才可能落在事成上。
想一下我自己曾经选择做的事情,经历过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可后悔的,相反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比如,离开家乡小城来到大都市生活,坚持学习跟上时代发展,支持儿子梦想选择国际课程,继续学习坚持周练写作,按照规划职业目标从普通职员升到管理层。
而选择取决于你的价值观,你相信什么,对现实是什么样的判断会决定你的生活是什么样。
亚马逊CEO贝索斯在创办亚马逊之前在华尔街工作,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职员,职业发展应该不错,但是他还是决定放弃优厚的待遇条件,从头开始创业,做一家网上书店。
人要放弃一些东西,面对未知和风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智慧,在纠结的时候,怎样说服自己呢?
2001年,贝索斯自己用了一个“最小化后悔模型”:
我走向我的老板对他说," 你知道,我要去做件疯狂的事儿,我打算创办一家网上售书的公司。" 这个话题跟他已经谈论了几次 ,但他总说, " 我们一起走走吧 " , 于是我们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走了俩小时。他说, " 你知道这实际上听起来是个很棒的主意,但这仅仅是对那些还没有拥有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 他劝我在做最后决定前再花 48 小时思考。
所以,我走开了,并试着发现如何能做出正确决定。
我也跟老婆讨论了下, 她非常支持," 看着,你知道你可以 100% 信任我,无论你想做什么。 " 她嫁了个有稳定事业的可靠家伙,现在他要去做件疯狂的事儿,但她却 100% 的支持。所以,这是为我自己做的决定,没想到做决定来得那么容易,要是个呆子就会说,这是最小化遗憾的方式。
我计划到 80 岁可以说," 好,现在我回首自己的一生,只想要最少的遗憾。" 这样,80 岁的我才不会后悔自己没干这事儿,也不会后悔没加入能成大事儿的互联网潮流 。
我知道我不会因为失败而后悔,但是我知道有件事儿一定会后悔,就是,没去尝试。我知道那会天天困扰我,然后,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还有,这个方式太好了。如果你能想象自己 80 岁冒出来一句," 当时我到底怎么想的 ?" 它会带离你远离日常的烦恼。
你知道,我在年终离开了华尔街的公司。当你这么做时,就跟年终奖拜拜了。
那只是在短期内会困扰你的事儿,但是如果你再想想,就发现,从长期来看,你做了让你生活变得更好的决定。
帮你做决策的原则-成长的原则,既使实际效益不够那么大。
可能我们发现生活哪里是有情饮水饱,分明是一场路障特别多的长跑,跑赢了事业,家庭没顾上;跑赢了子女教育,却难免失去自我;嫁给了爱情,却没想到当年的人自甘停止成长的脚步;而选择了财富,却在人生的后半段又渴望真心。
生活当然是一场逐渐负重的行程,我们就不必再人工给自己找负累,能卸下的担子尽量别硬扛,扛不动时摔倒压着的第一个是自己,把自己照顾好,才有能力和心力照顾别人。
所以必须自己也多去尝试,向死而生,只有想象自己人生的尽头,也许才能摆脱各种枷锁,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热爱,“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喜欢那句话,人生只有一回,做好保底,尽情折腾。
锻炼身体保证健康,活着是基础!当我们老时,别人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你依然活得兴致盎然,这便是成功了。
所以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志铭可以写上“对生活不后悔的人”,这便是我的价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