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七季小鹿在辩题中谈到自己童年时,含泪说:“如果我能给三十年前的自己写封信,我会跟她说,你的心要大一点,因为童年有点能熬”小鹿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因为老一辈人的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小鹿在童年时,一直觉得爷爷奶奶更喜欢哥哥,而不太喜欢她,她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快乐的,这种状态一直影响着她。
你觉得对孩子头几年来说,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我觉得是爱!因为没有爱,不管你给予孩子多少物质上的满足,长大后再如何对她好,也无法弥补她心灵的那份爱的缺失,而爱对孩子而言,就是安全感。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会陷入怀疑、自责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他会主动调节自己,去爱别人、帮助别人,而不是向别人索取,而是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那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
《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这本书里,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营造安全感的方法。作者运用很多家庭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育儿心得,用生活案例为我们介绍了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法定。
作者心心妈育有两个女儿,作为全职妈妈参与了培养孩子的全过程。在空闲时间,她系统学习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参加各种论坛和讲座,把理论落地于实践,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师。
这本书对年龄尚小和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有借鉴意义。我将对我比较有影响的三个部分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
爱孩子,别用嘴巴说,而要用心“看”
我们通常说为了孩子,我连能赚钱的工作都不要了,连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放下了,完全没有自我,可最后孩子却与我们期待的样子背道而驰。
其实你以为自己爱孩子,不过是爱自己期待中的孩子罢了,真正爱孩子,是看见他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以及潜藏在行为之下的真正需求。
1、看见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内在需求
我女儿今年4岁了,有时我在喂小宝吃饭,她一会说要喝水,一会说要我陪她玩游戏,我总跟她说,你等一下,等我把弟弟喂饱了,这时她就会哭,或者是发脾气,常常惹得我生气,我觉得她已经做姐姐了,怎么还那么不懂事,都不会想想弟弟还那么小,哪里有那么多空闲时间陪她,想到这里,我会大声吼叫她,想让她马上停止哭泣,但不管我怎么吼她,她还是要哭。
其实回头仔细想想,她也不过只是个4岁的小孩,只因为她当了姐姐,所以她就应该理解我,理解弟弟更需要被照顾的事实吗?显然不是!她不过是个4岁的孩子,当她看到我每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弟弟身上时,她感觉弟弟剥夺了属于她的那份母爱,所以她用哭来引起我对她的关注,来争取她在妈妈心中的位置。
在生活中,我相信还有很多都像我一样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做了姐姐或哥哥后,就能一下子变成乖巧懂事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当下这个年龄阶段的需求。
2、看见孩子的独特性格特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父母是否看得见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模样。
记录片《零零后》拍摄了16个孩子十年的成长光阴,其中有两个性格相似的孩子——辰辰和一一。
她们俩都性格内向,在幼儿园里喜欢独处,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
十年后,两个小女孩的状态却差别很大,一一能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愉悦,也善于从独处中汲取滋养和力量;而辰辰却越来越郁郁寡欢,不想回忆童年,对周围的也充满戒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一一的妈妈看见了她安静型的性格,并接纳了她;而辰辰的妈妈一直按照自己脑中那个理想型来改造她,她想把辰辰装进“模型”中打造出她喜欢的样子,却让辰辰变成一个自己都无法接纳的人。
父母总是有太多的焦虑与担心,如果孩子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害怕他会自闭;如果她太过活跃,又担心她以后安静不下来;如果她不爱说话,又担心她以后的交际能力不行……
我们总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期望孩子完美无暇,以至于让成人都做不到的要求来塑造孩子,父母应该放下心中的完美,用心看见孩子,理解孩子,接纳他们,而不是盲目的比较,用自己内心虚幻的影像,去抹煞一个真实孩子的个性。
用爱和包容,让我们的孩子随着自己的样子绽放。
重视与孩子的联结
在育儿生活中,有些父母就像繁忙的救火队员,时刻关注着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然后一个个去“扑灭”;而有些父母却淡定从容,享受其中。后一种父母大多抓住了养育中的要点,那就是有意识地滋养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而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放心去探索世界。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却常常因为要工作,要打理一家老小的生活,而没有更多陪伴孩子,好不容易有空了,又想要好好休息,或是想要有自己的交际圈,时间久了,父母与孩子就会出现联结断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与我们不亲,缺少了亲子间紧密的情感纽带。
如果想要与孩子有亲密的联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所有时间。
比如早上叫起床的时候,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让彼此互动,以此来增强紧密关系,而且这样做,孩子还没有起床气,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那对于上班的父母来说,如果早上时间来不及,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陪伴孩子。比如晚饭后,与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抱抱孩子,与孩子聊聊天,谈谈一天中发生的事情,通过聊天,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一天孩子过得怎样,不至于不了解孩子,而对孩子而言,父母虽然白天上班,但晚上能陪伴自己,也会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2、 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
负面情绪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座孤岛,深陷其中痛苦不堪,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这个时候,主动与孩子联结,来化解孩子内心的无助、伤心、挫败,相信孩子会与你越来越亲。
我女儿每次有哭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哄她,她就是哭,而且会一直哭,就算是停下了,她看到我,还是会哭,但只我抱抱她,她马上就停止了。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轻轻抱一下她,就可以安抚到她呢?明明她摔伤的脚还是在痛,受了的委屈依然还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来她不过是需要我给她的安全感,有了妈妈的拥抱后,她才能承受生活的伤痛。
3、 把爱说出来
表达爱意,同样可以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密。但中国人都比较含蓄,不敢把爱说出来,常把爱化作行动,可孩子的理解能力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父母需要把对孩子的爱说出来,孩子才会知道。
比如天涼了,父母让孩子多穿衣服,但孩子不想穿,经常父母就会用强制性的语言要求孩子穿上,或者是直接帮孩子穿上,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不理解父母的行为的,他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强制要求我加衣服,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说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
创造和谐的家庭,让孩子快乐成长
家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也是孩子获取爱的地方,和谐的家庭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所以创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争执、没有分歧的家庭是不存在的。夫妻之间总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婆媳之间也有不理解的时候,特别是在育儿的道路上,更会有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让后院着火。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婆媳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我与婆婆之间就是因为养育观不同,导致关系敏感的。在我女儿两个多月时,她就开始给孩子添加辅食,我跟她解释过早添加辅食对孩子的影响,可她偏偏不听,还说谁家的孩子刚出生就开始吃辅食,也长得很好,以前的小孩也是一出生就吃辅食,也不见得怎样,就这样,我们因为养育观不同,第一次发生了争执,往后的很多日子,也都因为意见分歧,有过无数次的争执,最后导致关系敏感、紧张。
很显然,我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两代的的观念差异导致的。她更相信她那一代人的喂养方式,而我更崇尚科学喂养方式。就是这种观念的差异,让原本关系还不错的两人变得敏感起来。
我与婆婆的关系一直到最近才有所缓和,以前我一直没觉得婆媳关系会影响到孩子,我想最多就是让老公为难了,直到有一次,因为女儿喂饭的事,我与婆婆再次发生争执。4岁的女儿,她还坚持喂饭,看不下去的我说了婆婆,结果我们起了口角,当时在一旁的女儿看见我们争执,突然大哭着说:“你们不要吵了,然后把碗摔地上”。
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婆媳之间的争执也会影响到孩子,当她面对两个爱她的家人,因为她而起争执,这样的场景让她感到无助与害怕,但她又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好用哭和摔碗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样的伤害可能会永远留在她心中,成为一个阴影。
家,本是爱的地方,最后却成了伤害的源地。
作者心心妈在育儿道路上,也遇到了与婆婆意见分歧的时候,但她在处理婆媳关系的时候,却用了很简单的方法就化解了彼此之间的不合。
她所用的方法是,先共情,表达理解,在建立了联结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一次讨论孩子吃饭问题上,与婆婆发生意见分歧。心心妈觉得婆婆没有尊重她,而婆婆却觉得媳妇同样也没有尊重她,于是撂下一句:“行!以后我们都不管了,你自己弄!”一句话把心心妈噎住了,让心心妈烦恼了好几天,最后才发现是自己的问题。
她就是站在了婆婆的立场上,才发现自己的问题,于是用短信的方式向婆婆表达了理解后,才有了与婆婆联结的机会,向婆婆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婆婆却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心心妈告诉我们,与家人有育儿分歧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讨论谁的养育方法更好,很容易让双方变得针锋相对 。但若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到对方的想法与需求,表达出自己的理解,那婆媳之间也能找到更好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只有我们站在了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才能与对方平等的高度交流。平等让人感到被尊重,这样的沟通才更有效。
《童年不缺爱》序章上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灰色调。”
希望你的孩子一生也在温暖中度过,不彷徨,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