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当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时,我受苦,但是当我不相信它们时,我便不再受苦;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真的。自由便是如此简单。我发现痛苦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找到了一种内在的喜悦,它永远不会消失,一刻都不会。那份喜悦在每个人的心中,永恒常在。
--- 拜伦・凯蒂
《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
昨天,在工作中遇到一点事,心里不太舒服,下班后和朋友通电话,聊到“自由”,不知不觉地就把情绪带入了谈话,表达观点时一反常态地“犀利”,结果朋友误以为我对他有不满,且可能这不满由来已久,但我却不曾直说,于是他很受伤。我呢,还浑然不知,压根没想到无意中触动了他的“敏感”区。直到今天,坦诚地沟通了过程中彼此的感受,反馈并澄清了自己的想法,才解除了误会。过程中我觉察到,头脑真的很喜欢编故事,还会依据编的故事去解读对方。
拜伦・凯蒂有一本书,名字叫《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她的一个主要觉悟是:“每一种痛苦的情绪,比如愤怒、孤独、恐惧,都源自于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想法”,于是她发现了一念之转的方法,用来帮助人们觉察那个想法是什么,然后用四个问题(详细内容参考《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深入检视它,并通过转念来重新发现真相。体验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方法具有难以想象的威力。
我们若有一个念头,心智马上提供我们一堆故事,一堆画面,来证明这个念头是真的。就算他是个圣人,你还是会把自己的故事强加在他身上,而你的故事变成了你对他的全部认识。真相是,没有哪两个人真正相遇过。你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你。我对你有一堆的想法,我对它们深信不疑,而那便是你。事实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想法交战。
我们的潜意识里装着很多被遗忘的负荷,这些负荷是过往经历中未被经验释放的痛苦,形成一个个的结,卡在生命里。负荷会控制我们的想法、视角,与他人连接的方式,让人生失去自由。负荷会吸引一些事情发生,或者在遇到与以往类似的情境时,重新被启动,让我们再次经验到当初的痛,若没有觉知,这痛苦会一再地轮回。比如在关系中有过被抛弃经历的人,若伤痛没有被释放和疗愈,就会变成负荷,让他不自觉地去捕捉关系中别人对自己的疏远,并将之解读为抛弃,甚至为避免再次被伤害,主动斩断关系,从而做实了被抛弃的故事。
你不得不那样做,因为你相信你的想法。但当你开始质疑自己的心灵时,世界改变了,这就是改变的原理。心灵是投射者,它投射出了世界。质疑心灵,世界随之改变,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封闭的头脑来说,开放的心灵是不可能的事情,头脑一旦卡在自己的信念里,变成了封闭的头脑,他对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他封锁了你对真实世界的觉知,这样你便没有机会看到爱,爱隐藏了起来。因为你对自己的念头深信不疑。
当我们相信头脑编出的故事,我们便会被自己的那些想法、信念和视角所定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这内置系统的过滤,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例如你习惯了别人打你的脸,当有人轻轻地爱抚你时,你反而会愤怒,因为你无法理解。那些我们不熟悉的,无法预知的事物,哪怕是爱,都会让我们恐惧,以致于习惯去收集痛苦的邮戳,以便证明世界在我掌握之中。
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愿活在痛苦中呢?因为痛苦的感觉让我们强烈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在我因困顿而试图寻找答案的时候,参加过一些身心灵成长的工作坊。有一次,在课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宁愿抱着伤痛不撒手,正是那些痛苦让我感觉自己很特别,让我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当我向别人讲述时,可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甚至是赞赏。这个发现让我震惊,也让我认识到受害者其实是很强烈的身份认同,附带着种种的“好处”,难怪很多人会执迷不悟,抱着不放。
然而痛苦毕竟难受,于是我们发明了各种各样逃离痛苦的方式,比如吃东西、购物、看电视、否认和指责、冷漠和找借口等等,可是对痛苦的逃离制造了更多的痛苦。所以终结痛苦的第一步,就是看到逃离无法帮到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痛苦只是个邮差,来提醒我们还有没完成的功课,如果置之不理,它会尽职尽责地一次次叩门。直到我们索性不逃了,转身面对,去拥抱和体验痛苦,那个被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就会开始转化,内在有慈悲在燃烧,烧掉痛苦,释放出喜悦。
我自己说了一个关于你的故事,从而让自己身处天堂或人间地狱。而我把它说成是你的错,或者是你的功劳。
是我自己所编的故事让我无法领受生命的礼物。
人们不喜欢独处的原因是他们会单独跟自己的念头在一起,而如果你不能跟自己的念头和平共处,你也不会喜欢身边的人。
故事最终都是讲给自己听的,深受其累的不会是别人。念头是把双刃剑,既会投射给别人,也束缚了自己。比如“你在头脑里如何对待你妈妈,你便如何对待你自己。”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曾经一度我无法接纳妈妈的粗心,不会关心人,我渴望有更完美的妈妈,而我也如此要求自己,并因此而倍感压力。每当情绪失控,对孩子有愤怒情绪时,我都无法原谅自己,充满内疚和自责。直到有一天,我放下了对完美妈妈的期待,才放过了自己,能够更加理性、轻松地处理亲子关系。
既然是头脑所编的故事,头脑对外界的诠释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那么改变的主动权也自然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活出的是自己的信念,如果想了解自己的信念,就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生活可以原原本本地反映出内在的信念。如果想法美好,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乐园,根本不会想要质疑它,只是全心享受快乐的生活。
就在此时此地寻找平安,而不是在世界中寻求。然后当世界在你面前上演时,请好好地享受世界。当你遇到阻碍时,只要质疑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想法。不要期待任何特定的结果。
你是未来的决定者,你的信念体系决定了你的未来,未来只取决于你看待它的方式。
拜伦・凯蒂说:“做一个孩童吧,去热爱事实真相吧,因为我发现只有真相会让我们自由,让我们自由的是那些简单的小小的事实真相。”
你得到了你所需要的一切,你只是没意识到而已。当你相信自己的念头时,你不可能意识到。你被蒙住了眼睛。你的头脑在忙着证明它所相信的一切。
就好像是这些故事让你的存在变得真实,而要是没有了这些故事你就不真实了。
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够体会到:“生活是如此简单:我们走路,我们坐下,我们躺下,这就是生活。别的一切都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所编的故事。”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故事的束缚,享受真相带来的自由,从容地行走于人间,创造出美好的关系。
附录一首关于自我改变的小诗:
自传“五个小章节”
---作者:波西亚 纳尔逊(以色列)
第一章
我走在街上,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深的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很无助,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一直在寻找出路。
第二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深的洞,
我假装看不到它,
我又一次坠入,
我简直无法相信我又在同一个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
第三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深的洞,
我看到它的存在,
我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个习惯。
我的眼睛是睁开的,
我知道我在哪里,
这是我的错,
我立即就出来了。
第四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深的洞,
我绕过它。
第五章
我走另一条街,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向往和积极的意向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