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来对佛教都不感兴趣、知之甚少,而佛学一直被我内心贴着“宗教”甚至“迷信”的标签,直到三天前我在《得到》上读到了熊逸大神的4篇关于佛学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引起了我两天的思考。
隐者熊逸
熊逸当然不是在传播佛法或是推广佛教,他像对待之前的儒家经典或是易学一般,从各种维度钻研、解读后,褪去古人精心包裹的表达方式和后人有意无意的改造,用世不恭地大白话一语道破天机。
也许这种对待经典的方式容易激起民愤,所以熊逸一直选择隐姓埋名。
文章讲的是:
1.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佛学典籍才能捋清思路。
2.佛陀悟道的初衷:回头是岸
3.佛陀悟出的“道”:缘起性空
4.金刚经的核心精神:破相
王子成佛
在2600多年前的印度,大多数人悲惨地活着,所有人都相信他们即使死去也会以“人”、“畜生”、“饿鬼”等六种形式不断重复悲惨,所谓“六道轮回”。
王子释迦摩尼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放弃王位,抛妻弃家,置身苦海,终于在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感受到了如来于六道之外的快活。此后他广播佛法,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像他一样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这哪里是什么迷信的神怪志异?分明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又有行动力的理想先驱纯粹的思想努力嘛!许多神迹想必是后人的杜撰添加吧。
对当时绝大多数的印度来说,永生居然是必然的,也是痛苦的;死亡或者解脱才是人们想要追求的。中国人习惯了“积极生活、悲观厌世”,当时的绝大多数印度人则是“悲观生活、积极厌世”。释迦摩尼有生之年如果亲自到中国传道可能根本收不到几个信徒,更不用说在今天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很多人自然不需要解脱之法了,但是佛陀的精神境界和他在思考世界本源过程中展现出的的哲学思辨和严密逻辑却很让人着迷。
现在的世界还是苦海吗?
现在的人们普遍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因为心理学是“幸福学”,它让你认清自己的内心世界,劝你接受自己、成为自己,融入这幸福的世界。但谁又能确保这个世界一直都能保持这个平和的样子?当科技进步到小国也可以轻易掌握核武器,一场战争就可以让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当某种细菌病毒突然进化到无法被任何抗生素杀死,人类就可能大面积死于一场普通的感冒……谁又知道这相对长期的幸福安定会不会只是人类长期悲惨的短暂一瞬?
出家大可不必,但我想懂得一些佛学道理的人更应该是一个胸怀宽广、勤于思考、积极善良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