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如果要找一件全人类一起重视的事情,首推教育莫属。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必多说,然而在全民重视教育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些谎言,它们美丽,使人愿意相信,而非正视。
不分先后,罗列一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看似不错的话,实际上有两个漏洞。
- 兴趣可以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就像很多孩子玩游戏时不知疲倦一样。但兴趣可以改变,很多学生一开始确实因为有兴趣而专注于某门课程,但随着课程深入,难度加大,就会不断有人兴趣减弱并改变兴趣。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学生尝试了很多内容,却没有一样是深入的。所以说,能够坚持下去,实际上比兴趣更加重要。
- 很多人将学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的责任放到了教师身上。实际上,“培养兴趣”一词,本身就有问题。学生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情感才能被称为兴趣,没有了特殊,怎么还叫做兴趣?如果兴趣可以培养出来,那么这个孩子的个性在哪里?或者说,这个“人”在哪里?别人可以发掘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对某种事物有兴趣,但不能让学生对所有的的事物都有“兴趣”。
实际情况是,我们对发掘兴趣成就不大,但在破坏兴趣上,确实一流的: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把它列为考点就行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只要老师找到合适的方法。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你需要承担相对应的代价”。
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力是有限度的,不可避免出现偏科或者难以接受等情况。如果要改善,那就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
在教育行业有个不怎么受欢迎的方法:精熟教育法。其核心理念是如果你学不会现在的知识,那么也学不会将来的知识,所以必须先完全掌握一个阶段的知识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目标是所有人可以学会所有知识。(这句话大概就是这段标题的由来吧)。
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你学不会就一直学下去,直到你学会为止”。代价就是时间和精力,代价就是家长要容忍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比别的孩子晚毕业,或者进入所谓的“慢班”,别人家的孩子可能三年学会的东西,你要容忍自己的孩子5年学会。
但这个代价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接受,我们的家长不光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慢,还要比别人更快更好。不给马儿吃草还要马儿跑得快,怎么可能?
别说家长不接受,校长也不会答应,现代教育体系都不会接受的,因为现代的教育体系是按部就班进行的,不是私人订制的。
名师出高徒
这句话原来不算错,但现在被滥用了,甚至有人认为出了低徒,那就是老师的问题。
至圣先师孔夫子,门徒3000,贤者72,也就是说,3000个学生,算得上高徒的也就是72个。绝大多数教师是达不到孔夫子那个程度的,怎么可能出那么多高徒?
更何况,教育本来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怎么可能只由一方承担呢?
学生应该学习宽容、感恩等等美德
懒得多说了,就两句话:
- 不知道丑恶,哪来的美好?
- 美德不依靠全社会气氛感染而依靠上课学习,本身就是个悲剧。
国学让人更伟大
很多人连国学是个啥都说不清楚,只会说点看似美好,玄之又玄的东西,而到了实际课堂上,张口就是弟子规什么的。
弟子规是古人都看不上眼的东西,现在倒成了国学代表作了?开玩笑。
现在张口闭口都是要按照先贤的话去做,那不就是直接否认了从圣人到现代这几千年人类的发展成果了?
更不用说那些什么事都拿古人的话去生搬硬套的解释了。
古人也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怎么到了更加开明的现代社会反而还不如古人了?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要学会筛选,更要学会思考,拿着圣人的头衔要求别人无条件全盘接受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在否定教育的目的。
我上学时,非常厌烦现行的教育方式。我当了老师以后,也想尽各种办法营造好学乐学的环境,结果是相当失败的。
那么,想要学到点东西,依靠什么呢?不是兴趣,不是好老师,不是美德,而是:
- 决心
- 细心
- 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