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谈不上世家,祖上也无宗谱刊印,所以也就没有家训沿袭。
家训,出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半辈为农,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做过贩卖的小买卖。自小父亲对我没有过多的打骂,但我却始终对父亲敬畏。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孩子是不能上桌的。父亲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物资匮乏的年代,来客才能有点肉菜。那时候我还小,循着香味,控制不住的爬在房门沿上,向屋内观望。后来,父亲索性就让我上桌,但规矩是不能坏的。只准听,不准说;大人动筷,我才能吃,这是规矩。再长大一些,桌面上的端茶倒水,也由我来做,还是不能多说话。这是礼数。
父亲朴实,为人豪爽,结交甚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有事儿没事儿,都爱到我家来喝茶。谈及街坊邻里,张家长,李家短。说人好话的时候,父亲总是会肯定的附和一下。要是说到谁的过错,父亲却从不言语。倘若说的是些无中生有的闲话,尤其是些坏话,那父亲肯定会与之理论,替人辩解。但也有例外,涉及到忠孝的问题,父亲绝不袒护,反而会严声厉色,批他个体无完肤。
父亲书读得不多。父亲行二,身下还有两个弟弟。他们那个年代,读到初中一年级,已经是很好了。但父亲通情理。凡事不会引经据典,只会设身处地,说的都是接地气的话,以最浅显的方式,来讲通情理。父亲常说的话:凡事儿,都得讲理儿,也都逃不出个理儿去。
小时候不懂的那么多的世故。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我性格的培养,已经深深的烙上父亲的印记。直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经历的多了,也有了自己的阅历,现在才能体会出,父亲的为人之道。
只听不说,这便是谨言,谨言才能慎行。你知的不多,也不清楚对方想听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对方的心思是什么,如何说?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既是错。只听便可,听个通透,听个明白。听得多了,便知对错,能辩是非。能辩是非,即知善恶。善恶已分,便可扬善惩恶。这世间,最难为的,便是好善恶恶。要有气度好善,也要有胆量恶恶。
知书达理,首先要明理。父亲说过,他读的书太少,让我一定要多读书。读书明理,这是箴言。父亲的理,来自于他生活的阅历,来自于他忠厚的为人,来自于他朴实的质地。为人忠厚,才能说理,为人朴实,理才能被信服。
再说现在。女儿今年已经8岁。眼看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我便把父亲的言行,总结为十六个字,作为家训,来教戒女儿:
“谨言慎行,好善恶恶;知书达理,忠厚朴实”。
小女心善,是骨子里透着的善良。女儿小时候,老家的门前,有片竹林。女儿总是会到竹林下玩耍。竹林下有小虫,女儿便央求我给小虫盖房子,为的是给小虫遮雨。有时在路上遇到沿街卖艺乞讨之人,女儿肯定会主动要求给一些钱。上学之后,班级有哪个小朋友难过或者需要帮助,女儿总是尽心尽力。这一点最是欣慰。孩童的善良是天性,还好,女儿的天性一直保持到现在。
至于读书,孩子是有兴趣的。现今,学校大力提倡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并规定的一些必读书目。这是非常好的政策。以教育的方式,甄选一些优秀的书目,让孩子在最初就培养对书的情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对于孩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孩子性格的培养,我是选择顺其自然。在善良的天性引导下,孩子自然的便会忠厚朴实。当然,也要人为的去处一些糟粕。比如,现如今的网络垃圾以及内容低级趣味的电视节目。这一点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要给她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不能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一些错误的观念,树立错误的榜样,比如现在的所谓的网红。
家训,是教诫孩子,同时,也是勉励自我。倒不是想让家训流芳,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长,成为心智健全,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