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偌大的城市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新的信息交叠。关注的公众号又上了新文“21家夜宵必去小馆,一个人适合去的五家情调小店,最正宗的牛肉火锅,你还不来么”。看到这些瞬间觉得又有了新的吃饭目的地。发微信给唐儿“新开的店我们去试试阿”顺带着兴奋地把链接也发了过去。“周六加班,我去不了”。哦,果然我还是适合去什么一个人适合去的五家情调小店这种地方。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微信,我问她“你知道你朋友现在一个人吃饭的能力已经练到什么程度了么?”“切,咋啦,说来听听”。“晚上吃冒菜我和一个男生互相不认识。我俩面对面在一张小桌子上吃饭,他尴尬到全程只盯着手机,吃饭手都没挨过桌子,把碗举的高高的,头也不抬,我连他的脸都看不到。倒是我也没怎么玩手机,悠哉哉的吃完走了。”“那你厉害死呗”“哎,有点心酸好么,我得自己一个人吃了多少顿饭,才能这么平常心。”
2.
晚上6点半随手点开外卖APP,每个商家都赫然写着自家的起送标准,其中“五十元起送”是比较尴尬的。“五十元不是很容易么”是,可是一个人就不见得那么容易。记得有次感冒想吃馄饨,小小的一碗馄饨根本达不到起送标准,没办法只能一下子把晚饭也点了,到时候加热好了,总不能一次点四五碗馄饨吧?公司门卫大叔好奇地问“中午饭还没吃,晚饭都买啦!”我发着浓浓的鼻音回应道“没办法,凑单买的。”不知道怎么的,当时的窘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生活有的时候很戏剧。有人想着怎么减体脂,减卡路里;有些人在想怎么点餐能起送外卖,填饱肚子。最糟糕的是遇到凑单买到不合胃口的东西,要么扔了,要么陷入再点一轮的死循环。
有一阵子“如何用一整个番茄煲饭”的文章在微博上点击率很高,虽然我不喜欢番茄,但也按着方法做了自己的版本,好在简单好上手,至少一下班短时间内不用再考虑“晚上吃什么,看看吃这个能不能起送?”这种每天会问自己八百遍的问题。星期一多放一些香肠,星期二多放一点西蓝花,星期三……但没过一周,发现自己每次几乎都是吃一半浪费一半。从热情高涨地准备食材,洗菜,到最后煮饭结束的滴滴提示音,热情走的太快感觉也像是一场龙卷风,不同的是,事后会留下了一副空荡荡的碗筷来宣告屋子主人一个人的事实。
3.
去年一个人中秋去了西湖,早上7点从青旅出发逛完整个景区到了下午1点。午餐是在楼外楼,可能是G20峰会的招待场所,整个二楼走廊挤满了排队的食客。“有没有人拼桌,还差一位”“这里,我可以拼桌。”当其他人还在等的时候,我二十分钟就有了座位。那一桌加上我是三个家庭:女孩和妈妈来杭州游玩儿;上海的一家人来杭州吃西湖醋鱼。小女孩吃着鱼,她妈打趣地和我们说“她就爱吃鱼,我们每年都来这吃,到这她比我都熟。”另外那对母女看起来都是习惯清淡口味儿,点的几道菜两人都没吃几口,两人互相抱怨“我就说早知道不来这么远,还专门打车来车,把人吃的怪腻的”“我又没说偏要来。”虽然有争执,但也是日常。
我第一次吃杭帮菜,一个人点了东坡肉,片川儿和西湖醋鱼一大桌。我记得我爸是喜欢吃东坡肉的,可惜,他不在。如果我妈知道我一个人点了这么多菜可能又要训我了,“你又吃不了那么多,点那么多干什么?”可惜,她也不在,连训我的机会都没有。
不是说“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要开心,我给你下碗面阿”可是,我下碗面给谁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