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苟且偷安,亦或奋力向前,都是人生,无可非议。对于有些想多些折磨、多些体验、追求惊喜的小部分,却不能迷惑于眼前安逸,急需逃离:
一、逃离感觉
“乌比冈湖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都揭示了人性的自大,俗语的“吹牛效应”、“自我中心”,及大千世界中“渺小个体的自我膨胀”的盲目乐观。
二、逃离环境
在乡村里,与村里比;在学校里,与班级同学比;在企业里,与同事比;随着圈子的扩大,与一切认识的同学、同事、乡邻比;当互联网普及时,比无可比,向上比生无可恋,向下比心生慰籍。
随着小农经济,走向工业,走向如今的数据时代,互联网展现的社会日新月异,充满机遇,充满挑战,也散发焦虑——一不小心,韶华已逝,知识落伍,技能淘汰。
在互联网微信、QQ、推特等各种通讯普及,将所有一切随时展现眼前时,世界变得透明,再无藏身,安逸之地,向上比似无尽头,前途无限,向下比似无底深渊,亦可尽享人生。
三、逃离境界
无论物质、精神、贡献的追求,个人无意识,甚至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的探寻,都让人心生“世界如此多彩,人生如此短暂”的迷恋与感叹。
人的一生,无外乎“成长”与持续“价值提升”,辅以反人性的“耐心”,外在为集体知识与财富的创造。
逃离“落后”,永远拓展视野向上比,与自己的昨日比,再积极于实现“明天的自己”,当下持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