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232期
作者:王赵民
编辑:秦陇华
唐大庄严寺遗址位于今天的西安高新区科技路中段,这里属于历史上唐长安城西南隅的永阳坊。大庄严寺建于公元603年,初名为禅定寺,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公元618年改名为大庄严寺,与位于该坊西半部的大总持寺相毗邻。两座寺内各建有一座规制相同的七层木塔,高约97米,比目前西安大雁塔(高64米)还高。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为山西朔州应县木塔,高67.31米,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如果这两座塔(哪怕其中之一)保存到现在,应是国内最高的木塔。
提起大庄严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与它还有一段殊胜因缘。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庄严寺大德慧因病逝,大臣萧瑀奏请朝廷,建议由玄奘接替,为庄严寺住持。此时,玄奘在京城已有相当的名气,被誉为“释门千里驹”。据冥祥撰《大唐故三藏法师行状》记载:“仆射宗公箫兄弟,又深珍敬,奏住大庄严寺。”能够成为一个寺院的住持,尤其是京城著名的寺院住持,这是多少僧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如此的美差被玄奘拒绝了。因为他有更高的志向,“既遍谒贤,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辨取十七地论等,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他发誓要去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并于公元627年秋天悄悄从京城长安出发,一路朝西,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行程,所以他没有入住大庄严寺。公元645年,玄奘学成回国,也没有住大庄严寺。他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和铜川玉华寺建立译场,19年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原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的遗址上“以清康熙年间遗存的山门遗址、原大殿左右列植的两株古龙爪槐和寺址北端三间雕花青砖砌筑的窑洞式后殿及总持、庄严二寺木塔遗址为基础,以传统园林为表现形式”,修建了“木塔寺遗址公园”,为身处闹市区的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什么时候变成了木塔寺?
据记载,唐初时两寺合占永阳一坊之地,后又得到朝廷支持,不断扩充,各占永阳坊与和平坊,为京城长安名寺。大庄严寺于宋元时期得以重建,而大总持寺从此后不见记载,很有可能在唐代末期就毁掉了。后来,大庄严寺在元末兵火中遭到浩劫,到了明代又重建恢复,明末又遭战乱再次废毁,清康熙年间又得以恢复,先后修建殿宇,重塑佛像,有了香火。但到了同治年间又遭兵燹,此后虽然破败不堪,但香火不断,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后。大庄严寺真是多灾多难啊!
现在,能看到的仅存一座山门,四方形制,像一座古城堡。门楣上书“木塔寺”三个字,据说是清康熙年间遗留下的,顶上长满草木,透出几分沧桑。门洞有爬痕,说明内有暗梯,可以登顶,可见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焚毁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木塔寺。
遗址公园面积很大,有湖面,名叫总持湖和庄严湖,可能是为了纪念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由北到南建有一条长廊,约三四百米,此极有可能是当年寺院的建筑遗址,或许是当年寺院的一条中轴线上。两旁栽植有树木花卉,中间每隔一段建有建有塔、莲花等雕塑,走廊两边有诗词书法石刻,上书多位唐代诗人的诗作,其中宋之问的诗《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为:
闰月再重阳,仙兴历宝坊。
帝歌云稍白,御酒菊扰黄。
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
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在公园西侧见一个简易的棚子,门楣上书“隋唐首刹”四个字,里面传来悦耳的佛教音乐,循声走进去,桌子上供奉一尊佛像,像前燃有袅袅的几炷香。旁边有一个小院,空地上横七竖八摆放了几块石雕,可能是在寺院遗址上发现的,当为文物。会不会有人发心要重建寺院?一座寺院,能够把名字保存下来,已经相当不易;如果在盛世恢复重建,那更是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