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与人联络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但能够交到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了;在手机上与人沟通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却发现越来越不会面对面与人沟通了。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却发现在沟通中增进关系变得困难重重,比如没有亲和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呢?
第一、发展“共同点”
本质上讲,所谓的“亲和力”就是你在别人眼里能够得到认同。而人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本能的会认同一个同自己有很多“共同点”的人。所以,要想营造出“亲和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营造出和沟通对象的“共同点”,让他觉得你跟他是一伙的。
记得我刚入职公司的时候,进入一个陌生的团队,第一天去上班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按照常规的自我介绍模板进行。当说到自己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院时,组长突然露出了一个微笑,眼神也一亮。说了一句“我也是交大硕士毕业的,好巧啊,比你早毕业5年。”这时候,找到校友的我顿时心里感觉放松了很多,也对我即将进入的这个团队充满了一种温暖的感觉。接下来,我谈到我毕业的专业,这时候组里面另一个同事也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不错啊,我跟你是一个专业毕业的”。最后,介绍自己目前住在上海哪里,这时候发现我和另一个同事住的小区隔得很近。整个自我介绍下来,我和同是交大毕业的组长,和同是测控专业毕业的那名同事,和那个住的很近的同时有了莫名的亲切感。而事实也是,之后到午饭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也就很自然的约在一起去吃饭。我自身的经历让我发现,当你和别人有某些“共同点”的时候,的确是很容易建立起朋友关系的。
第二、发现共同话题
刚才所说的例子可能会比较巧合。大部分时候,我们和同事、和陌生人本来是几乎没有“共同点”的,要想有亲和力,就必须通过平常的工作、聊天去创造出“共同点”。首先,用“平行”的方法去试探出双都感兴趣的话题;接下来,深入这个话题,“下切”到细节当中,去寻找共同点;最后,在聊天的过程中,少去针对事实去辩论和争执,也不要轻易去提建议,只需要针对当下的感受进行深入沟通。
记得当初我和我女友还不太熟的时候,由于我们所学的专业不同,很多时候并不能够为对方学业上的实际困难帮到忙。但当时我们聊天的时候主要是关注对方当天的心情,尽可能去理解对方所表现出的情绪,因此我们慢慢的也找到了很多聊天的话题,并觉得对方很了解自己。
其实,由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复杂情况的不同,我们真的很难为别人提出有实际价值的建议。但是,情绪上大家是共通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理解对方的情绪入手,很容易打动对方。
第三、同频对话
虽然我们都用一种语言进行沟通,但我们每个人在沟通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要想自己有亲和力,就最好和对方在一个“频段”沟通。就好像收音机调节到你想收听的电台的频段,才能够接收到想要的信号。
沟通中的“频段”其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语调语速、肢体语言、说话模式、内感官偏好。
首先,最好和你的沟通对象保持一致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对方如果是一个说话很急的人,那么我们也可以稍微加快语速;如果对方说话比较慢条斯理,那么你最好也能放慢自己的语速。总之,彼此应感觉舒服、熟悉。我们在平时可以尝试着控制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做到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语言特点进行掌控。
其次,可以注意观察你的沟通对象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和肢体语言。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的“模仿”和“镜像”。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有意识喜欢在谈到一些话题时将头发往后缕,那么你也可以过10秒之后,做类似的动作;有时候,你的沟通对象会把身子侧向左侧,那么你可以过半分钟之后将自己的身子侧向右侧,形成一种“镜像”。这也是一种加深“共同感”的方式。
最后,如果对方是一个更关注与视觉感官的人,比方说言语中常会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情境,那么在和他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多描述“看到的东西”。当然,如果沟通对象是一个更关注听觉或者触觉或嗅觉感官的人,那么就可以多遵循沟通对象的内感官偏好进行沟通。
总之,当刚开始见面聊天没有那么多共同点的时候,应该多去创造一些共同点。共同点多了,关系自然也就好了。
记得李笑来的《得到》专栏里谈到“要想你的文章得到很多人的认同,那么你就应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我觉得沟通也是,如果我们想去和你的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那就需要从满足对方需求的角度出发,去尽可能了解对方,寻求与对方的“共同点”。这些小技巧还需要在实践中多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