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也纳下雪了……深秋的斑斓一夜之间换上初冬的银装,晶莹剔透的世界无比宁静,只能听见雪落下的簌簌声。喜欢在这样的雪夜归家途中,深吸着冰冷的空气,让这份清透直抵心间。
这一刻,只有我和自己在一起。抬眼望去,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已亮起,行色匆匆的人们加快脚步,向各自温暖的家奔去,那里有他们爱着和爱着他们的人儿。
圣诞的气氛逐渐浓郁起来,热闹的街市上高悬的彩灯烘托着节日的愉快,雀跃的人们互相簇拥,手捧着热红酒,热情超越了寒冷,氤氲在古典建筑的斑驳掠影中。路过圣斯蒂芬大教堂,耳边充斥着来自各国的语言,英语、德语、法语、中文、俄语、西班牙语,我放慢脚步,静静欣赏着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自从工作以来,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逐渐适应了这种“居无恒所”的生活。记得有年新年发朋友圈记载道,“2011年新年在多伦多Nathan Philips广场参加新年倒数,欢呼的人群簇拥着我们,幸福荡漾在周围;2012年新年在北京世贸天阶参加新年倒数,兴奋的人群不畏严寒,勇气激励着我们;2013年新年在墨尔本亚拉河畔观赏新年焰火,雀跃的人群沿河散开,快乐弥漫在心间。下一站,幸福!” 五年弹指一挥间,那些曾经一起跨年的小伙伴们早已散落在天涯海角,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在彼此的世界里永久消失吧。生命是场轮回,你永远不能停下脚步。
今年是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却浑然不知,直到友人提醒,方才恍然大悟。那天清晨,倚在窗边读书,却久久不能平静,十年来的点点滴滴袭上心头,遂提笔疾书,“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入部十年,白驹过隙。坐标三大洲,行路千万里。下一个十年,我们何处相逢?” 心照不宣的朋友们纷纷留言,我知道,这份情谊来自五湖四海。不经意之间,我们变成了四海为家的人。
2、从一种漂泊到另一种漂泊。入职联合国以来,我又结识了一群更加拥有四海为家精神的国际友人。身边每个看似普通的同事,都可能拥有无比精彩的故事。他们或许行走过世界几个大洲,或许常驻过两任三任国家,或许拥有两个三个国籍,抑或精通四门五门语言,还可能拥有一个来自许多国家的大家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在异国他乡经历过战乱、饥荒、赤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常拥有的体验。来自非洲的M,曾在武装冲突地区工作过,既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又有为人类奋斗的理想主义,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让人肃然起敬;来自亚洲的C,曾在非洲、美洲、欧洲工作,既热情真诚,又勤奋好学,总是能给同事们带来各种感动;来自欧洲的D,曾在私营机构、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工作,不仅博闻强记,更是见多识广,总是能以身作则地带领团队勇往直前。
他们是联合国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却带来源源不断的多元活力。这份多元激发了文化碰撞,而碰撞更能擦出火花,形成联合国独特的包容文化。这个集体,有种特殊的魔力,让每个新来驾到的人都不会太过陌生。我想,这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吧。 四海为家,让每个人更加懂得惺惺相惜、互帮互助。
刚入职联合国的新人常常有迷茫和不适。从安家到立业,从衣食到住行,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我们举目无亲,寸步难行,那些雪中送炭的人们,往往带给我们人间最真挚的温暖。也许是一句贴心的问候,也许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又或许是一条有用的信息,哪怕仅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新人缓解暂时的焦虑。刚来维也纳时,我得到过无数同事的指点。有次在办公室和J聊起人生的种种困境,我对一向乐观积极、乐于助人的她表示高度钦佩。J却缓缓说道:“那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强大,更是因为我也经历过曾经黯淡无光的日子,对人生的无力感深有体会。所到之处,我的同事们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才让我安然度过那些焦头烂额的岁月。打那之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种关怀传递下去。”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未来的时光,曾经的新人也将砥砺前行,将这种人文精神发扬光大。四海为家的人,缺的不就是简单淳朴的亲情和抱团取暖的温馨吗?艰难岁月,感情弥真。“如果有什么可以帮到你,请尽管告诉我”成为此后我对所有新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无独有偶。周末去同事L家作客,看着一个柔弱的女生把空无所有的公寓装饰成高雅大气的住所,从买家具到装灯泡,从淘古董到选装饰,我们啧啧称叹。L指着挂在三米落地窗上的纱帘笑说:“这个都是我们自己弄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从巴黎到日内瓦,再从日内瓦到维也纳,一路走来,L都是这么乐观自信,接受帮助,反赠他人,用真诚待人的心收获友谊。虽然四海为家,却也朋友遍地。“漂泊了这么久,我想有个家了。”L如是说。
3、我喜爱联合国的多元文化,却也渐渐懂得四海为家之人的尴尬境地。漂泊得久了,便从一块磐石变成了一汪池水,努力克服最初的文化冲击,逐渐融入异乡文化的各色容器。再回首时,曾几何时的那个自己早已不复存在。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处?归来不再是少年,身份的模糊成为永远的心结,逆向文化冲击带来的彷徨丝毫不逊于当年的疑惑。可是,这一次我们回不去了……
曾经有个在海外常驻十年的中国同事就经历过这种冲击。站在熙熙攘攘、灯红酒绿的北京大街上,他突然愣住了,这是十年前的故乡吗?拔地而起的大楼带来了经济的蓬勃,路宽了,车多了,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们,仿佛遍地都是机会。可是空气质量变得更加糟糕,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虑。虽然帝都的生活热气腾腾,他也无数次抱怨过国外生活的单调无聊,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从骨子里爱上了海外生活的恬静和内心世界的安宁。他怕过马路,因为永远没有行人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拼抢意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早已深入骨髓;他怕开车,因为永远没有司机们敢于冒险的大胆精神,避让行人、保护安全成为第一要义;他怕上街,因为见不得有些人不讲卫生地随地吐痰揩鼻涕,清洁的街道已经生活的一部分;他怕聊天,因为永远跟不上新生事物的节奏,不懂得人们谈论的微信、Keep、淘宝、团购、P2P所为何物。他很沮丧,觉得这里不再是那个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一夜之间,故乡人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同事用了很长时间,在家人的支持帮助下,努力调整节奏,终于重新融入了“母文化”。只是夜深人静之时,多少次他都在梦里回到那个心心念念的异乡……人真的是种很奇怪的动物。
前段时间去海牙出差,碰巧遇到一位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荷兰本地大姐,她曾在越南、柬埔寨、波多黎各、卡塔尔工作多年,近期因为丈夫工作的变动重新回到荷兰。有一天,我们参观完国际刑事法院返回驻地,一路雨急风骤,无论是否撑伞,大家得淋得像落汤鸡一般,我们纷纷抱怨起海牙的“鬼天气”来。“别说你们了,我都讨厌这样的天气。整日见不到太阳,在这凄风苦雨里,心情根本好不起来。”荷兰大姐调侃道。“您是本地人,也不适应这样的天气吗?”我们问道。“是啊,离开的久了。我早已爱上了炎热的气候,回到荷兰后诸多不适。除了天气,更有许多文化的差异,儿时熟悉的东西渐渐变得陌生,我想,东南亚的热情是融到我的血液里了。”荷兰大姐耸耸肩,无奈地说道。
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多少折磨着每个四海为家的人。也许不经意间,我们正在塑造着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包容与接纳,调整与磨合,是大家永远的修行吧。
4、虽有文化的感伤,却难抑相逢的喜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分勇敢、几分洒脱,人生需要这样的壮志豪情。四海为家之人,最美的就是在天涯海角与旧友新朋把酒言欢吧。我尤其喜爱在人生转角之处的那些重逢。
曾经在华盛顿参加某学术年会招待会,远远望见一个身着长裙的靓丽背影,我鬼使神差地走上前去打招呼。只觉得眼前这个端庄女子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直到互相聊起墨尔本,我才惊异地发现她曾经短暂在墨大授课,而我也正好有幸成为她为期一周的学生。“我想起来了。”她兴奋地说道。“我记得你,那个曾经充当国际法院模拟法庭律师的中国学生。”“我也是,想起您给我们所作的发人深省的国际法讲座。”五年过去了,皱纹爬上了我们彼此的脸颊,却难以磨灭那些共同经历的短暂却难忘的岁月。我们是一对久别重逢的师生,那一刻的雀跃,比中了彩票还要带劲。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我也多次体会了“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某日,正在餐厅排队,忽然身后有人拍我。“是你吗,Y。你瘦了,我观察了一阵才敢拍你。”我应声转过头去,惊讶地发现原来是四年多未见的同事X,他现在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太难得了,X。自从上次一别,已然将近五年。好多次去纽约出差,都阴差阳错地擦身而过,没想到转战维也纳,居然把你等来了。”我笑着说。那天的午餐,因为与X的不期相遇变得格外珍贵和美好。
又有一次,我正在餐厅和同事寒暄。突然有个亚洲面孔的女孩怯怯地问我,“打扰一下,你是Y吗。”我定睛一看,居然是四年前同在墨大法学院留学的越南籍同学。当年我曾受她邀请,前去参加她的硕士毕业典礼。那时的她正身怀六甲,整个人略微浮肿,与眼前这个气质绝佳的窈窕女子大相径庭。“Q,真的是你吗?宝宝多大了,自从上次一别,我以为再见只是一句戏谑的话呢。”我激动地叫起来,她也兴奋得不得了。“你知道吗,我早就有预感我们会重逢。世界虽大,但你我都从事多边外交,总能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不期而遇。瞧,我的女儿都四岁了。另外,F——就是你认识的另一个越南同学也和我一块来出差了。”我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果不其然,F正端着托盘向我们走来。三个同窗,三杯咖啡,我们沐浴在维亚纳初夏的阳光里,内心的悸动与温暖溢于言表。
我一直深信一句话,“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相聚”。这个世界很大,却也很小,习惯漂泊的人们,往往能得到命运的馈赠,在灯火阑珊处遇到那些曾经有过生命交集的人们,重温那些逝去的点点滴滴。这份美好,无与伦比。自此,喜欢在送别的贺卡上写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世界某个角落重逢。四海为家之乐,大抵在于此吧。
我们是一群四海为家的人……晚安,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