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央视,大多数人脑中浮现的画面,可能是严肃正经。
至少不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搞笑中带着一丝俏皮和可爱。
两年前,《如果国宝会说话》爆红出圈。
让人惊叹,原来国宝还可以这么活泼有趣。
无数人直呼跪求续集。
央视精心打磨两年,第三季再次回归。
从开播到完结,一直保持着9.5分的豆瓣高分。
这一季的制作团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洛神赋图》、敦煌飞天、唐代侍女俑、花树状金步摇、黄河铁牛......
来自25件稀世珍宝以另一种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
旁白一开口,还是“熟悉的配方”,时而欢脱有趣,时而沉静走心。
“五分钟文明简史”,是大道至简的从容。
“百万文案”,是精心打磨,寥寥几句,便有足以扣人心弦的内涵与魅力。
两年之后,这部央视王牌纪录片带来的惊喜,不只是“续集”这么简单。
不正经的央视,有多高能
《国宝》一度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不正经的纪录片”。
单单是表情包风格的海报,就能逗得人发笑。
国字号表情包你不心动吗?/《国宝》前两季海报
在纪录片里,文物不只是盛世繁荣、朝代更迭的旁观者。
它本身是有生命的,每一件文物都有自身独特的“性格”和“萌点”。
国宝开始有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向世人发声。
此番新意融合,让弹幕里纷纷刷起“这就是央视吗,爱了爱了”。
《国宝》第三季比起之前最大的亮点,在于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手段。
文物的动态式呈现和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是第三季的金字招牌。
王羲之的《兰亭序》神龙本,片头以流觞曲水、群贤的吟诗作赋声为打开方式,动态还原了王羲之创作的场景。
将原帖中的修改、补字,甚至连全文中出现八次,但写法各不相同的“之”字都逐一表现。
树影摇曳,斑驳在宣纸上。
偶尔有掉落的一片绿叶,或一只误入画面的小瓢虫,这些细节都营造了极强的临场感和代入感。
伴随着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观众们也化身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于会稽山赴约的贤者们。
在一旁见证着“天下第一行书”诞生。
更令人惊艳的是,《立狮宝花纹锦》,百万创意,百万后期。
弹幕直呼:“全程高能,再来亿遍。”
这集旁白老师“放假”,没有一句解说,实际上信息量爆棚。
这一集刷越多次,越能感受到片子精妙绝伦的制作。
以现代设计师视角来还原唐代丝织品工序,让大唐新样动态化。
让人不禁问道:“这是哪位大唐设计生的毕业设计?”
原本古旧褪色的纹锦,通过科技还原,再次鲜活灵动起来。
千百年前就有如此精妙的织锦,繁复的图案放在当时只是“标配”而已,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手艺。
脑洞大开地用编程代码的形式,展现古代二进制的“经纬编织法”。
每一幅绚丽织锦,都是大唐顶级设计师和顶级工程师共同打造的精品。
“天上采样人间织”,一块纹锦,方见经纬天地。
从峰峦中来,停歇于一方织物之上,忽然明白,何为“锦绣山河”。
用科技手段展现文物风采,人文情怀和科技感并驾齐驱,这或许是第三季《国宝》带来的最大惊喜。
中西文明:“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中国古代的出土文物数量巨大。
《国宝》里pick的100件文物,皆为万里挑一。
每一件国宝,都是历史文明的坐标,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制作工艺。
再纵深挖掘,便彰显的一个时代的经济水平、贸易往来、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总导演徐欢曾经讲述:
“我们是用文明的视野来观察这些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命运变迁的证据。”
每一件国宝的呈现都“来之不易”。
节目组花大量时间,精心选择文物、用心打磨题材、走心呈现历史,全程还有学术顾问与专家把关和审议。
千万锤炼,才有最后五分钟举重若轻的呈现。
历史长河中,文明虽然有“几支独秀”的起源地,但绝不会“独立美丽”。
国宝也是如此,它的光芒绝不会独自绽放。
而是在美美与共的多文明中,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正如这只鎏金银瓶,它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陪葬物,瓶身上刻画的人物,却是古希腊帕里斯和海伦。
壶身凹槽展现的古希腊柱式要素,环绕壶身的连珠纹是萨珊波斯的典型风格,壶身上雕刻的人物和服饰又有印度的造型特点。
各种文明符号,在这只“胡瓶”上交融。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商品交换,文化交流,才能让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舶来品,进入中华文明的视野。
从北朝到隋,再到唐,因为丝绸之路的开放、交流、包容,一个世界帝国的样貌得以慢慢清晰。
镶金兽首玛瑙杯,由中亚康国的粟特使团带入大唐,抵达长安,敬献给唐太宗李世民。
其端部雕琢成兽首,整体呈角型,是西方所说的“来通”,为古希腊的圣物。
不只“来通”,公元6-9世纪,亚洲各地的奇珍异宝,通过海陆和陆路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入大唐。
无论是奇异的、精致的,还是迷离的、梦幻的,每一件舶来品的美都可以在大唐找到归处。
因为,那时的大唐是世界的大唐, 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大唐。
那是一个最耀眼的时代,散发着不可复制的大气与包容。
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的丝绸之路,随着强盛的唐帝国更加繁荣,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不断沟通交融,结伴成长。
开放的气度与胸怀,也早已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延续至今。
“你才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国宝之美在于,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经历过历史沧桑、风云变幻的物件。
更加动人的是,经由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再现了整个时代的宏大却不失生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不是帝王将相的专属,也可以是普通人的生命与爱情,鲜活有趣的个性。
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唐代仕女俑,又名“胖妹的春天”。
一段躁动的插电摇滚过后,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胖妹子们”闪亮登场。
只要自己喜欢,她们可以梳着当时流行的各种发髻,衣服上绣着最时兴的纹样。
可以跟着哥哥们骑马打猎,或独自仗剑天涯。
或者做少女怀春的梦,投入爱情,组建家庭。
她们的选择有很多,因为生在一个开明盛世。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
唐代并不是全部以胖为美,而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与自信为美。
而是无论你是胖是瘦,或高或矮,都不会影响你展现自己的美,都不会失去发光发热的权利。
因为大唐足够强大,所以足够包容和开放。
唐开元二十二年,一项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上马。
它就是扼守唐朝交通命脉,蒲津渡浮桥的桥桩——黄河铁牛。
稳健沉着的“老铁们”,雄镇黄河两岸,体现着唐帝国的综合实力。
守卫浮桥安全使用了500年,是世界上加班最长的牛,让天堑变通途。
看似憨憨的铁牛,却蕴含着惊世骇俗的设计,其建造原理与将近晚1000年的牛顿定律不谋而合。
守卫在黄河边,看山河依旧的黄河铁牛,就像是中国人千年来的缩影。
踏实、智慧、勤劳、自信,扎根于大地,仰望着星空,撑起无数个璨若星河的盛世,是最耀眼时代的见证者。
你见过怎样的中国?
千年过去,盛大的宫殿已化为尘土,戎马兵戈之声早已沉寂,风云已经万变。
唯有国宝文物,虽然岁月凋蚀了它们的面貌,但是神韵仍在。
透过文物跨越千年,我们看到了魏晋风骨与东方审美,看到了分裂统一与兵戈相交,看到了大唐盛世与文化嬗变。
同时,看到了现代人对古老文明和耀眼时代的敬意与用心,并未被时间消磨。
雕琢钻研、无限创意、无穷智慧,现代人没有辜负自古的传承与厚望。
无论是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文明在冲突动荡中融合;还是盛唐的大一统时代,文明在开放交流中繁荣。
接受时代洗礼的文明,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都被优美典雅的诗、灵动淡雅的画、庄严肃穆的碑、栩栩如生的俑、高大雄伟的像、行云流水的书法记录下来。
经过千年历史的沉淀,这些文明凝固成了文物,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
“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
在这国宝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基因,融入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