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对《正面管教》一书温故而知新。
所谓正面管教,就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本以为这本书中的管教方法适用于三岁以上年龄偏大的宝宝。没想到,一次无意中的运用却让我受益匪浅。
带乐宝去早教中心进行专家测评时,因为人多需要长时间的排队,乐宝便轻车熟路的跑进游泳池间要求我给他脱衣服游泳。
可是原本的计划中没有游泳这一项,所以出门前,我便没有带他的泳衣。没有泳衣就没有办法下泳池游泳。
乐宝开始哼闹,并且以蹦跳来表达他的抗议。我的耐心解释都被他一一屏蔽了。就在我准备以暴力行为将他抱离泳池间时,脑海中闪过了《正面管教》中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
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同情,但不宽恕他的行为。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或许可以一试。
想到此,我很快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上前抱起他,语气平和地说道:“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想下水去游泳,是吗?”
乐宝点点头,停止了哭闹。
“那游泳是不是要穿泳衣呀?”
乐宝又点点头。
我继续引导式提问:“那你早上出门让妈妈带你的泳衣了吗?”
乐宝想了想,摇摇头。
看样子他心里什么都明白。
“没有泳衣就不能下水游泳。那下次出门前你提醒妈妈把你的泳衣装在包里,我们再来游泳好不好?”
乐宝非常明事理地“嗯”了一声。
待得到他的肯定和理解后,我尝试性的抱着他离开游泳间,他居然不哭不闹,非常顺从。
母子间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居然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了?我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就这么简单?
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做家长的要想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说来容易,但是大部分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都会以生气、愤怒的第一生理反应来回应,并且以这种非理性的“爬行动物脑”来处理亲子关系。其后果自然可见。
晚上吃饭时,乐宝吃完后把一只鞋放在了餐桌上。在给了宝爸一个不要责骂的眼神后,我问乐宝:“餐桌是不是用来吃饭时放饭菜的呀?”
“嗯”,乐宝抬头看了我一眼,回答道。
“那你的鞋能不能吃呢?”
乐宝摇摇头。
“那能不能把鞋放在餐桌上呢?”
乐宝又摇摇头。
以为时机成熟了,我趁胜追击:“那你把它取下来放在地板上好不好?”
乐宝坐着没动。
我又重复问了一遍,他还是没有任何表示。
我迅速用理性脑回想了《正面管教》中的知识点,又换了一种方式问道:“那是你自己取下来还是妈妈帮你收起来呢?如果妈妈帮你收起来,明天没有鞋穿,你就不可以出门玩耍了。”
乐宝听闻此言,赶紧站起来,自己主动取下了餐桌上的鞋放在地板上了。
这次,我在关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全程都采用了启发式的提问。先是控制自己的第一反应,抑制住暴怒和生气,其次提前告知他妈妈代劳的后果,最后是给他两个解决问题的选择。
尽管自行修改和衍生了“正面管教”的固定模式和内容,可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简直就是化神奇为腐朽啊。
通常孩子犯错了,或者有了不良行为,家长都会以唠叨,说教,甚至打骂来迫使孩子修正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以后做的更好。
可是换位思考,如果你因为一个失误被上司责骂了,你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抱怨,反抗上司的责骂还是非常感谢他的责骂,认为他的责骂可以让你以后避免此类问题,工作上做的更好呢?
你的真实心理状况就是孩子面对家长唠叨,说教,打骂时的心理状况。相差无二。
为了让孩子们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概念。可是不少家长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不归。
从今天起,试着在孩子面前控制你的情绪,控制你的行为,试着平和地与他积极沟通,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制止当时的不良行为。你们的亲子关系或许会因此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