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学点经济学,法律方面的知识,之前看《得到》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很受欢迎,当时就想订,想着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还没学完,暂时算罢;然后看了奇葩说,也很喜欢听他说话,字里行间透露着专业,而且很真诚,把高深的概念也能讲得我听得明白,对他就更喜欢一筹了;昨天试听了一节课还是他自己录音的,声音很熟悉,当即我就订了。
之前说一定要一个专栏学完再学另一个的决定也因为薛兆丰老师给破了,看了他的课件,真的做的很细,我想,我以后跑步就可以听听他的声音了,同时,又开始期待跑步了,哈哈……
今天粗听了4个小节,其中最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点:
1、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过去人们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在社会上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好人做的;社会上有坏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坏人做的。那这个社会要怎样才能变好呢?只要让好人多做事,只要把坏人消灭掉,这社会就能变好。
比方说,我们看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收入非常低,生活非常贫困。我们就去问是谁造成的,他们的收入为什么那么低?因为有坏人,因为资本家发的工资太少,那么我们让资本家多付工资,不就行了吗?
稍微想多点,就知道不能这样。利润一定的情况下,工资发太高,资本家不盈利了,甚至破产了,工人就要面临失业了……等等。
2、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正如我前两天分享在我圈里的文章,圣母心要不得,一个无赖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圣母心的人惯出来的,而一个无赖能有本事地拖所有帮他的人下水,把他们拖向无底深渊,直到丝毫不能动弹为止。
还有著名的“眼镜蛇效应”,英国在印度殖民期间,为了减少当地的眼镜蛇数量,就出台了一个捕蛇的激励政策,结果导致蛇越来越多,因为很多人在家里养蛇。
通往地域的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3.破窗理论的故事
它说的是,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这时候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窗户,这将刺激窗户的生产。制造窗户的工人接到订单,有了钱以后,他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所以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一个事情发生在前,另外一个事情发生在后,我们当然不能假定,如果没有前面的话,后面会怎么样。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的话,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其实可以拿来做其他生产,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这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如果我们避免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如果人能生活得更健康,如果机器更先进的话,那么省下来的时间、资源和劳动力,本来可以用在生产其他更有效的东西上面,那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足。
问题在于,我们眼睛能够看见的,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工作,而那些能省下来的人力、时间和资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产上,这一点经济学家也说不清楚,只能靠想象。
认识破窗谬误的难点就在这。这是一个通过推理,我们明确知道肯定存在的东西,但是谁都说不清楚它在哪。
这个理论很有意思,以前从来没想过。很多人感谢苦难,感谢挫折,因为觉得没有那些就不会有后面的涅槃重生。如果用破窗理论,并不是每个过的好的人都要经历一番痛苦,所以痛苦本身并不值得感谢。如果没有痛苦,或许我们会过得更好。
《冰鉴》
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的客观公正。
庄子曾说,识人内质要“选使之而关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能闻烟而观其志,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翻译过来就是说:将所识之人派到远处工作,远则难监督,所以可考察他是否忠诚;派在身边工作,容易相熟而没有拘束,故便于考察他是否恭敬;在情况复杂的时候派他去工作,看他的能力如何;急促之间询问他,看他的智慧如何;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托付其管理财务,看他是否不贪;告知危机情况看他的气节如何;当他醉酒时,看能否守规矩;将其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
20181217 星期一
1、朗读-30分钟
2、学习-1小时
3、腰背疼,瞎打了一通太极-20分钟
4、记录-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