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三毛
小的时候喜欢读各类杂志,青年文摘、意林、读者;
慢慢地开始喜欢韩寒,从三重门开始一直沉迷在他的韩式幽默里,那应该也是我和大我十岁的姐姐当时唯一的共同话题;
再后来莫名其妙地读了很多安妮宝贝,这大概也是我当时那一段心境很阴郁的原因,也可以是两者互为因果。我并不很喜欢安妮宝贝的叙事方式,以及她的故事性都很一般,每一个故事和每一本书好像都有分割不开或是一成不变的人物设定。而我读了那么多,可能就是因为那一成不变的人物个性,穿棉衣布鞋的姑娘,卷卷的头发微乱,不着粉饰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明亮得可以洞悉人心的黑眼睛、不与任何人有过多的联结、凌冽得让人又爱又恨。这样的性格也许也成了日后直至今日我一直想活成的样子,虽然看起来很远,但内心始终忠于某种神秘的距离。
完了就是史铁生、周国平、木心等一类散文家也好哲学家也罢对于往事、亲情、人性、社会、处世之道的叙述和描写;都是非常安静的书,可能记不起他们究竟写了什么,但似乎可以学会一些自省之道,但愿留在骨子里总是好的。
这中间读了一些小说,乱七八糟,从最初的纸质书到网络下载,又到现在的kindle阅读器,从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从英文原著到乡土文学,你让我细数书名,我是真记不住。我忽然想起来面试时,有人前后问了我两遍在读什么书,我都答不上来,比如我要跟他讲<the fault on our stars>,他肯定觉得我有病,如果我说《杨澜自传》,人家肯定不知道该怎么继续问。所以我也要自我批评一下,金融类的书籍我很少读、极少读,我是个忠于“本职工作”的人,没有太多的追求和野心,如果我的工作内容不需要太过专业的知识,我就没有任何动力去积累我觉得枯燥的知识。也是在我工作后,我把我的这类阅读习惯称为“不务正业”。
看了看我kindle图书馆里的书单,最近读过的书大概有:
一个人的朝圣 - Rachel Joyce
解忧杂货店 - 东野圭吾
美学散步 - 宗白华
To Kill a Mocking Bird - Harper Lee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 - 范海涛
岛上书店 - GabrielleZevin
罗曼蒂克消亡史 - 程耳
摆渡人 - Claire Mcfall
沉默的大多数 - 王小波
白鹿原 - 陈忠实
动物凶猛 - 王朔
二月河文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二月河
除此之外,沙发和办公桌旁都摆着一些纸质书,供闲时翻一翻(也就这么一说,这些都是不太容易一口气读完的。。),比如:
好物100 - 松浦弥太郎
神在人间的时光 希腊神话欣赏 - 陈喜辉
耶路撒冷三千年
奈良美智手稿
张爱玲散文集
沉睡的人鱼之家 - 东野圭吾
其它的实在想不起来了。。。反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大原则没变过,阅(购)读(买)范围从音乐到绘画,从美学到小说,有总比没有好对吧。
最近赵艾玛又找我,说还是想继续和我一起写东西。以前我俩有个仅自己可见的博客,互相写信,叙述所见所谓所感。再后来我俩不仅忘了密码,连登录账号都忘了。赵艾玛就为了换个笔名,跟我讨论了一整天,我觉得她还是叫润土好。。而我就叫二白,侯二白的二白。真想和她写下去,可是即便是瞎写,也得有灵感如泉涌文思如尿崩啊!所以今天特意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自省、自励。
嗯,借我最喜欢的关于阅读的一段话,by三毛,来激励自己继续读书吧!:共勉。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