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亲人全程的离世过程,从此对人与之间的感情体会迈进新的起点。
就仿佛自己身上装了一个敏感器,橡皮树落叶,接吻鱼死了,好朋友转学,我爷把鸡杀了,很多不经意的小事儿都可以触碰到那个阈值。
然后陷入精疲力竭阶段,开始崇尚绝对理性,甚至会刻意屏蔽可以触碰那个按钮的事情发生。但这就像关了门,风还是会从门缝中溜进来一样。情绪是一件耗能的事儿,再去克制,耗的只会更多……
惟常人不能无情,识之发于性心,不能绝欲好之动于物,不克常保其中,则不得不赖乎修,以致之于和。故和者,由变返常者也。
上周读书会中孔子解释了什么叫“和”。
之前自己向往的心理状态是类似X轴这种,别有波动,别有变化。因为韧性特别差,有了波动和变化再调整回去特别耗神。
所谓“和”,就像下图这个正弦波,可以随意的动啊,但会再回到X轴上来,往复不息。
为什么在二分之派的点可以降下来,我认为这需要一个“力”,这个力可以是一种信念(理念),或宗教,总之是自己相信并愿意而为之的东西。
是真的愿意而为。因为自己知道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它,为什么这么做。
古时候兵家之争,身子弱不禁风的很难在战场上生存。而今,兵家之争并没有消失,人们从用武器抢占土地转向了用信息抢占大脑。所谓的“信息过载”不过是人们被推着往上走,走得已经看不到方向后也下不来了。
生若浮萍,只要潮水涌动浮萍就会生长。
我们像这个信息时代的风筝,飞的更高也更远。但你身上那根牵着你可以随时回来的线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