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接近过死亡,怎么懂得活着
前段时间,王宝强的母亲因病去世。失去亲人有多痛苦,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事情。
如何面对死亡,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课题。
01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奶奶去世了,他们全家一起赶回乡下。
在宾客面前,爸爸若无其事地跟大家喝茶聊天。直到远在美国的大伯赶回来时,40多岁的爸爸抱紧大伯痛哭:
面对死亡,即便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成熟中年人,也会崩溃成小孩。
死亡是个无处不在的现象。
有出生就有死亡,有生长就有衰退。这是自然法则。
世界上的一切生命体都不是永恒的。我们身边所有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人类、建筑、城市、地球、太阳甚至是银河系,在未来的某一天都终将会衰亡、结束。
但我们往往会忽略或者刻意回避这一点: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们会习惯性地问:失去亲人时,如何化解悲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治疗痛苦的办法是直面并接受人生悲剧,直面生命的无常,把亲人放在心里。让悲伤在我们身体上自然流动,这份疗愈就会自然产生。
当我们理解并且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就会开始寻找其他的、内在的安全和幸福源泉。
事实上,我们很多对于死亡的悲伤和恐惧,不仅因为逝者本人,还因为它激活了我们自己的内在。
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可以能会开始反思: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还能做些什么?
既然终有一天会死亡,那么我们要怎样活着?
死亡给生命画了一个终止符,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这件事——如何过好有限的一生?
02
关于死亡这件事,活着是最好的老师
死亡这件事,或许会促使我们改变生活方式,从而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五季中,辩手邱晨自爆患癌经历:
去年去医院检查时,她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以前一直活得有点“丧”的邱晨,在“死亡”的逼迫下,变得积极起来。
她改掉了多年熬夜的坏习惯,开始早睡早起,锻炼、读书、静坐……希望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她说,死亡让她学会了三件事情。
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无论是‘死亡’的日期,还是身患重病,还是我们人生当中躲不过的所有坏的消息,我们只有看到它,面对它,甚至愿意谈论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对抗它。”
邱晨这番话,让我特别感动。
当我们学会去正视、去接纳死亡的到来,我们才能从中获得解放,才能学会正确地面对死亡。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懂得生的可贵。
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17岁的时候读到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连续33 年,乔布斯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凭借这种勇敢直面死亡的态度,乔布斯创造了精彩的人生和风靡世界的苹果系列产品。他认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
“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如果没有明天,今天就要尽情活着。
死亡,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03
死亡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小孩子说到“死”,家里的长辈都会赶紧打住,“不能说这个字,不吉利……”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后会去哪里?”
“妈妈,你会死吗?”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发问时,大部分家长不是搪塞回避,就是避重就轻地回答: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你乖乖听话妈妈就不会死……
大人们以为把孩子和死亡隔离是对孩子的保护,结果,却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父母欠我们一堂“死亡教育课”,而我们也欠孩子这堂课。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身亡人数为28.7万,除了自杀成功者,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谈论死亡,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诚惶诚恐地生活,恰恰为了让孩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以下3点:
拥有正确的死亡认知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事实的真相带来的痛苦只是暂时的,它终将会过去;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重要,不能忽视,更不能被误导。
当孩子再问起,“妈妈,你会死吗?”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会,但不会太早离开,我也不想太早离开你。我们也许会暂时分离,到时候我们还是会在一起。”
我们要享受在一起的欢乐时光,相互陪伴,彼此珍惜。
同时,我们要为未来的每一天做好规划,不虚度时光。
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学着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减少遗憾,是死亡教育的意义所在。
死亡,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避免的课题。
愿所有人都能勇敢面对死亡、面对生活的困境,珍爱生命,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