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地,终于算是读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本来是想写个系列的读书札记,但思来想去,发现自己感悟最深的,还是阅读专业类书籍的那部分。所以单独拿出这部分来总结一下,作为今后读此类书时的向导。
书中主要是以论说性读物的阅读规则来开展论述的,通俗来讲,这里的“论说性”读物,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性书籍,比如教科书、考试用书、专业书、研究方法书等等。书中一共涉及到7个规则,分别为: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在确定要读一本书之前,最先需要做的是确定这本书的类别,实用类?理论类?
书中认为,实用性作品: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长程的功效,是教你如何去做的书籍。而理论性作品:是教你要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是教你这是什么的书籍。
关于如何区分读物类别:如果不能够从名字、序言方面了解。那就要通过检视阅读来区分了,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哲学类的书。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区分科学和哲学类的书。
2用简短的句子叙述整本书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
如果你小学、中学的语文老师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那么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种最基本的能力应该是早就被培养起来了。
能够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总结你的想法、你的认识,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一本书。想要让读到过的知识变实用,就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如果你每次读完一本书,仅仅是在感觉上明白了作者想要说什么,想要告诉我什么,但却没有办法讲给同伴听,或者讲完之后同伴没有听懂,那你的阅读基本是属于无效率的状态。
3书中哪些篇章是重要的,按什么顺序架构
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
和小说不同,论说性的书一般都有清晰的目录和结构,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读书笔记时,发现自己仿佛有更好地总结一本书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尝试坚持自己的归纳方法,换一个时间再去重读。只有当你得到的思想,与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吻合,才能算是你们之间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找到书本的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设定一个架构一样。
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当今的标题党多的不行不行的,但我们在读经典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遵循一个要点:尽量先从题目来看作者通过写作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读者从读标题开始,就带着问题阅读接下来的文字——作者想要说什么?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5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从第5个规则开始,是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前4个规则主要是针对一本书大体结构、宏观方面的规则,从这个规则开始的3个规则,都是与书本整体内容相关的规则。
这里的单字,可以理解为关键词,即一本书的主要围绕哪个内容在进行阐释。
但并不是说作者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你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去验证或者否定作者的观点。
学会去怀疑一切。
6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在昨天的推文中,阐述了做笔记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正好和昨天提到的做笔记的第三个用途——“帮助记忆作者的观点”相呼应。当我们在读完一个章节或者全书的时候,回过头来梳理本书的主要要点时,最需要的就是之前拿笔勾勾画画的重点,而不需要再一字一句的读一遍全章或者全书了。
7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看到这一点,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学的语文课堂,“通过阅读上下文,请回答……”。上下文的关联度能够体现一个作者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也是通过上下文的关联程度,我们才能够拼凑出作者的重要论点,这才是我们在抱着“获取理解力”的目的而读书时该有的最大收获。
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如果只读那些你能够读得懂的书籍,就是为了娱乐而读书,这部分的内容会在本书稍后的部分讲解。
需要选用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