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我有些沉迷匿名社交,有朋友看到我如此无法自拔地沉浸在里面的世界,也曾劝诫过我少碰这东西。而我总是不撞到墙不会转弯,很多事情旁人说了千百遍我也没听进去,自己做过一次,失败了便铭记于心,所以我走的弯路很多,感受也更深刻一些。
注册匿名社交的原因肯定是寂寞,但如此容易令人沉迷的背后,如果我真的想多些,或许没有这么简单吧。其实第一次入坑的时候我已经跨过了心里最难受的那段时间,半年前跟前任分手,结束了同居生活,夜晚睡前脑里全是回忆,小到地上的一块纸屑,我都能跟你说它在我们之间的故事,目之所及,都是与她各种味道的对话,那种来自回忆的压迫感令我难受得失眠,后来我搬家了,搬到一间比以前小很多的不到十平方的房间,但我又觉得那里很空。
匿名社交大概就是一种填充物。
当个树洞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所有的不快和情绪都可以发泄,最重要的是还有几个听众,几个有心人又或者同类人会产生共鸣。匿名社交上面有两种人,一种是走不出过去,一种根本就不在乎过去。
微信早已经不是表达本我的地方了,开始我不愿意分组,大概是因为懒,后来因为工作认认真真将所有人都分了组,却失去了表达本我的欲望,实名社交取悦的是他人,匿名社交才可以真正取悦自己,刚开始我就这么觉得。
那些从网络奔现的成功例子并不多,但无论是社交软件端还是我们自身都可以放大了这些美好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在匿名社交中乐此不疲地寻找和尝试,从而开始了很多漂流瓶式的对话。这些交流大部分有效期只有一次,当内心的寂寥和情绪在陌生人身上得以发泄后,与其再次交流的欲望便很容易消逝。
与同一个人多次交流意味着了解加深,新鲜感减退,从而形象塑造的难度提高;多次的交流也意味着与他人关系的逐渐产生,如果你越来越在乎这段关系,你维持关系投入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当这种成本高到一定程度,那匿名社交和实名社交就没太多差别了。我们中
的大部分人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投入,才进入匿名社交这个圈子的。
当然这是事后话,我也是人,情绪到了,所谓的灵魂对话也就发生了,那些美好的幻想的推动力还是很大的,就像买彩票,你明知机会渺茫,但期望从未减退。
“我喜欢上了自己”这样的感情,听着是不是很荒谬?拿着手机跟一个毫无交集的陌生人交谈,文字背后他的所谓都只能靠自己的幻想去塑造,他的样子、他的表情、他的经历……总是需要从文字中提取,再经过我们的大脑加工,最后究竟多少是真真切切的对方?即使对方极度真诚,但你又敢保证你的大脑不会为了取悦你和保护你而去欺骗你吗?
匿名社交将人与人关系产生的最初阶段拉长和放大,为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注入更多可幻想的空间,而我们,不就是需要这种类似感情最初阶段的想而不得、欲罢不能的感觉吗?于是我们将对方塑造出美好的形象,造出自己梦寐以求的假人,去诱惑自己付出感情,当然对方也会同样地幻想你,在对方心里,你并不是你,你不过是经过加工的他自己。
不仅仅匿名社交中的关系如此,世间上的所有关系都是如此,我懂得的时候挺失望的,于是删掉了这个匿名社交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