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考试一结束就奔赴机场。从广州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基辅。我的城市是利沃夫,当时没有买到利沃夫的机票,打算坐火车去。原本承诺的接机并没有兑现,我在机场的时候忽然告诉我没人来接机,要自己搭火车。好在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而且非常幸运的是,和我一个车厢的乘客是三个歌剧演唱家,他们的英文很好,甚至会一点中文,并且很友好地和我分享食物。所以我对乌克兰最初的印象是很棒的。
我的host也是我的buddy,虽然没来接机,但是一下火车就碰上面了。她的妈妈一直很担心我,给我做了一大桌好吃的。住在host family虽然和别的成员会少一些交流,但是有更多好处,比如有洗衣机、厨房用,host会帮助你更快地适应生活,带你到处玩。
我们的团队由来自7个国家的21个人组成,项目初期,我们的schedule不明确,每天就在市中心的cafe开会做ppt,效率很低,工作时间也和op上有出入。在第一个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在图书馆开了一个总结会,问题被及时反映出来。我能感受到,EP们的预期并不是混混日子,而是真的希望能提升自己,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我选择的项目有些特别,是少数的文化宣传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是发展并实施监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手段,帮助可持续旅游业创造工作机会,促进特色文化和产品的发展。我们的主要任务,一个是为当地的图书馆做宣传,一个是进行有关城市化的宣讲。
我们的工作大本营就是市中心的图书馆。从外面看起来破破烂烂,但是里面就像一个魔法学院。我们的第一个活动是Library Opening Day,我的任务是剪辑图书馆的介绍视频和拍照。其他人有各自负责的展示部分。但是我们并没有意料到当天的听众是一群孩子,有些甚至不到十岁。虽然我们的准备很充分,但是孩子们并不能听懂完全英文的展示,而且仅仅是展示,不能吸引孩子们。所以第二次活动Library Night的时候,我们增加了更多的互动和游戏环节。队里的乌克兰人充当了翻译。那一天同样也是中国的Country Festival。在展示的筹备中,我对领导力、激励他人、解决问题导向,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四个中国人通力合作,很多的表演、互动、游戏。我感觉大家很喜欢我们的Country Festival。
在这次旅途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文化的交融,一个是自我意识。第一点很简单,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一起,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我们经常会谈论对彼此的stereotype,然后逐一打破它们。土耳其人是最直接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藏着掖着,火气来得快去得也快;阿塞拜疆人可以听懂土耳其语和英语;埃及人则有些沉默,但是气氛到的时候依然能融入;我最欣赏的是队里的法国人,我们叫他“大兄弟”,他有一个创业公司,举手投足都是青年领袖气质;队里唯一的希腊人是个top student,她总有很多新鲜的主意。中国人的特点比较逆来顺受,恨什么脾气,但是做事情比较靠谱,习惯提前规划。而第二点,就是你在做项目的时候,你是在team里面work,你需要有一个角色推动team的运作,你需要慢慢找这个定位。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过程。
项目的最后一个星期是旅行。我们从最西部的Lviv出发,一路到Kyiv和南部的Odessa。项目进行的时候也去了喀尔巴阡山、Ivano-Frankivsk、爱情隧道。乌克兰是个适合旅行的地方,她的旅游业并没有被充分的发展,物价也处于低水平,但是风景却是无与伦比的。我希望五年之后能够再回到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