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们在年少时是如何满怀梦想和希望的吧, 还记得那种梦想在心中激扬迸发,势不可挡的感觉吗?
我记得自己在读小学时,就试过与两个小伙伴相约每个周末聚在一起,合力写一本书,梦想着成为一个作家。 开始了两个周末, 起了个书名就再也没下文了。
几个小伙伴经常放学后都热烈地讨论着长大后要做什么,有说要做科学家的,要做天文学家的(记得这位小伙伴家里有不少有关科学天文学的杂志,我第一次对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的黑洞的认识也是从她家的杂志上看到的), 要当建筑设计师的等等,满怀期待地等长大好后成为21世纪的栋梁。
可是随着成长,梦想悄然地离我们而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梦想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呢?
最近看了保罗·柯艾略的书《朝圣》, 惊呀于他是如此准确地把我们如何扼杀自己的梦想以及失去梦想后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的。
有三个征候可以看出我们在扼杀梦想:
第一个征侯就是抱怨没有时间。 书中说:“最忙碌的人总有时间做任何事情。 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倒神情疲惫, 要做的事不多却不认真做好, 还常常抱怨白日短暂。 ”
相信这些状态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经历的, 正是我们放走梦想的时候。是的,当我们报怨没时间时,想想乔布斯, 马克·扎克伯格这些人会说他们没有时间吗?
第二个征候, 是无论做什么都力求十拿九稳。因为我们不愿将人生看作一场伟大的冒险。我们不贪婪稳定舒适的生活吗?
第三个征候就是平和。 “人生变成了星期日的午后, 没什么大事要做, 能给予的不多, 而所求只会更少。 这时我们觉得自己成熟了, 丢弃了儿时的幻想, 只求安身立命, 事业有成。 如果同龄人中有谁还说自己想要这个想要那个, 我们都会引以为奇, 但事实上也都明白, 自己不过是放弃了为梦想拼搏, 不敢投身善战。“
当我跟儿时一起大谈梦想的小伙伴说我要重拾画笔画画时,她的第一反应是:”你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还画什么画啊!“, 当我说”你还记得我们曾经梦想成为作家,一起出一本书吗?“, 她说那只是儿时的天真无畏。 是啊,我们的无畏精神从什么时候消失了啊!
当我们拒绝梦想寻得了平和后,我们在往后的一生中真的会一直平和吗?
我们只会拥有短暂的安宁。因为“死去的梦想会在心中腐烂, 并扰乱整个生活。 我们变得残忍起来, 起初是对身边的人,后来是对自己。 疾病和精神问题开始出现。 我们始终想躲过战斗中的沮丧, 但到头来, 这恰是怯懦的唯一遗产。 然后,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那死去和腐烂了的梦想会使空气变得令人窒息, 我们开始渴望死亡, 渴望它把我们从所谓十拿九稳、工作及星期日午后的可怕平和中解救出来。“
这是多么直戳痛点的描述啊!
年少时,我们满怀梦想,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想着等羽翼丰满了, 就去实现梦想。 可是经过一翻努力, 当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 却失去了拼搏的勇气。
然后呢,“ 我们转向自身, 攻击自己,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我们会说自己最初的梦想太过幼稚难以实现, 还说这都是对现实缺乏认知的结果。”
其实我们心里明白, 我们因为害怕冒险,害怕战斗,扼杀了自己的梦想。
实现梦想的三要素
保罗·柯艾略以自己寻剑(剑暗喻梦想)为目标而走上朝圣的亲身经历写就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梦想的三要素是什么。
一. 弄清自己想要什么, 用梦想来做什么
弄清自己想要什么, 清楚用梦想来做什么, 用实现梦想所代表的幸福来做什么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如果弄不明白这一点,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坚持,也是徒劳。 比如说你的梦想或目标是成为一个有钱人, 但是如果你不清楚成为有钱人后拿钱来做什么的话, 那么你的个人恶习可能会让钱毁了你。
正如书中向导佩特鲁斯对保罗说:”你要明白自己用这把剑能做什么, 你必须在我们找到剑前弄清这一点。
也就是在实现梦想前一定要弄清楚你要用梦想来做什么。 而在寻剑之路的最后一程,保罗一直找不到剑, 因为保罗一直弄不清自己找到剑后能用剑来做什么。
向导最后离开他,让他自己发现剑的秘密才能找到剑。 当他明白了剑的秘密---就是清楚用它来做什么、用它所代表的幸福来做什么时, 他就知道了剑在哪里。
而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地很想要完成一件事时,不管任何困难,他都能完成, 完成梦想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 坚持
人在生活中,在追寻梦想时, 会不停地怀疑自己, 所以能否坚持是关键, 也是最困难的。
很多有成就的人说过“能坚持用十年时间来做一件事, 都终将会成功”。 有一次去听一个来自德国的室内乐团的表演,从他们手上的乐器流出来的音乐让我的心也感动了, 感叹要是没有经过十万个小时的练习能达成这样打动人心的音乐吗?
一个英国朋友的妈妈, 38岁前没有从事过任何正职,38岁去读预科,与15、16岁的少年同坐在 一个教室里,40岁考上了大学, 43岁毕业后成为物理治疗师。 朋友说她妈妈工作一年后升职了。
另一外国朋友, 40岁辞去在企业实验室的工作多年的工作, 到英国进修读博士。 他喜欢数学,数学对于他就像是一门艺术, 当时的梦想是要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学术研究,成为大学讲师。 40岁辞掉工作去读书,心里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 但愿意为梦想去冒险。
博士毕业后到德国大学里做研究, 可还是未能实现成为大学讲师的梦想。 那时已经47、48岁, 他继续寻找机会,但很多大学告诉他,你只有理论, 缺少实践。 在这断时间,他有怀疑,有挫折,有恐惧, 但他选择了坚持,最终英国的一家大学录用了他,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这是他的人生中最不会后悔的事。
40岁,在多少人的眼里,是大妈大叔, 说梦想是会被 人笑话的。
书中以钓鱼为例, 钓鱼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象征: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坚持定会成功, 只是达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上帝的相助。
“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胜利的重负:大多数人在梦想即将成为可能时, 便选择了放弃。 他们拒绝去打”善战“,因为他们不知道用幸福能做什么, 因为他们被世事束缚得太紧。“
三. 热忱
当我们坚持下来,把对某事的追求变成一种乐趣, 寻求冒险的乐趣, 这时这份乐趣会滋养一样至为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梦想。
我曾经特别喜欢看一个美国真人秀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中文译成”舞林大会“)。 这个节目让一班追求舞蹈梦想的年轻人,在节目中比赛。刚开始是两个人为一组,每个星期抽签抽出下一个星期需要表演的舞蹈种类,舞蹈种类包括各种各样的舞种,虽然这些参赛者都有舞蹈基础,但并不是每种舞种都善长,不少人就是栽在某一个舞种上。然后每组参赛者会分配一个导师给他们编舞和训练指导,从编舞开始参赛者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练习。
这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从每个参赛者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对舞蹈和舞蹈梦的passion, 也就是热忱。 就是他们身上的热忱,包括从编舞导师身上也能看到的对舞蹈的热忱让我成为这个节目的粉丝, 想让自己也能找出对某些事的热忱, 找回自己的梦想。
“热忱便是指向某种想法、某样事物的博爱。”
“在发自内心地热爱某样东西, 相信某件事情时, 我们便会感觉自己拥有天下无双的力量, 深信自己的信仰不可战胜。 这种奇异的力量总能让我们在正确的时刻作出正确的决定。 大功告成之时, 我们会对这种能力吃惊不已”
有时,似乎我们都不敢说”梦想“两字,因为说梦想会被身边人取笑, 说:你不要做梦了,还是实际一点吧。 你现在都什么年纪了。
可是“人永远不能停止梦想。 梦想是心灵的养料, 就像是身体的给养。 人生路上我们常会看见自己的梦想破碎了, 渴望落空了, 但我们仍需做梦, 否则心灵就会枯死, 博爱便无法渗入心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