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个校园冷暴力的调查研究,课程需要,要写论文报告,所以看了很多人的笔录,也看了很多冷冰冰的数据。导师觉得这个题材很难研究,牵扯到人心的问题,总是一言难尽。
之所以研究这个选题,是因为它越来越现实。看了一个姑娘的诉说,她是冷暴力的承受者,写了长文来倾诉自己的遭遇,如何被孤立,如何被漠视,如何被诘问,评论者亦是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说实话开始我也对于她室友的行为表示愤懑,可是联想到自己我会想的更多一点。大学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冷暴力这个词,我甚至不理解,直到研究这个课题我才去百科它的定义。
我,和我几个的室友,一度被定义为施暴者。我想这么写下去该有人骂我了,但我是真的想理性地分析这个问题。一同研究的人之中有我的室友,开始之初我跟她说我们研究这个话题会很敏感。很多施暴者是无意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我觉得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刻意去意识那些不是存在恶意的行为,因为你周围难免有玻璃心,你毕竟是为自己而活。说说我们宿舍,无非是五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忍不了一个人,渐渐的不再愿意跟她打交道,她便觉得我们刻意孤立她,散布了不少不堪的言论。刻意孤立,这顶帽子如果硬要扣,我们的确是戴得,只是如果这样是错,未免太强人所难。我在看上面提到的那个姑娘的文时,想的是一个人写的文总有润色,总会向着自己,就像我现在写着宿舍的矛盾,正在读的你会不会也觉得我们曾故意欺负一个姑娘,而并非是被动激怒。
定选题的时候,导师说画好研究模型带着选题来找他,我们开始找冷暴力的影响因素,下手却很迷茫,方才意识到研究困难在何处。性格是很大的因素,可是什么样的性格容易引发冷暴力,我们却很迟疑。冷暴力是个不好的行为,它属于暴力的一种,可是似乎,无论怎样的性格,都可能会卷入冷暴力的漩涡。还是我们宿舍的例子,我的性格强势,眼里揉不得沙子,兴许算不得什么好性格,不喜欢一个人绝不会勉强自己当朋友,大概很容易成为施暴者,我无话可说。可有一个室友性格温和,说话分贝永远不高,眼里永远无坏人,可是依旧成了施暴者。而那位被施暴者,委实说不出是什么具体的性格,她在社交网站用不好看的言论骂我们的时候也很强势,跟辅导员告状的时候也很唯唯诺诺。我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吐槽,我知道很多人其实都深有体会,我从来也不跟别人费力去解释,我觉得五个人和一个人的事,其实因果了然,无需过多的谈论是非。
很多专家说要遏制冷暴力的延伸,我们做这份研究的根本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研究越深,却发现这仿佛是深不见底的东西。做过问卷调查,九成的人觉得冷暴力不能从根本解决,虽然我做着这份研究,可是我却认同得很。有些东西很难区分界限与对错,又怎么去改变。也许我们各退一步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却不是很好的办法,因为心有隔阂,你终不会衷心待她,也是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