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高中毕业,来到大学,一直憧憬着电影里的大学生活,但我没有看到。
所谓电影里的大学生活,一定要有几个符号化的东西——吉他,恋爱,兄弟。这些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浪漫主义的体现。
但我看到的是,冰冷的公式,和小学中学无差别的练习册,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
在一所世界工科前50的学校中学习工科,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非常幸运的事。我当然自知有这样的福分应该珍惜,也因此没有荒废学业。可越是这种诚惶诚恐的学习越让我觉得,每个人都在为好的生活奋斗的同时,忘记了怎么好好生活。
当我走进大学,看着历史上的理工天才们是用怎样自信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我开始讨厌公式。
当我们把自然中的一种事物、运动、规律用公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我已经看穿了一切!”,只要你给出足够多的数据,我能告诉你这个世界未来将要成为的模样。
这当然是人类一种自信的表达方式,可这样的自信也挤压掉了人们对世界的想象力。
可以想象一个暖黄色的画面,一个稚嫩的孩子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叶子的掉落是缓慢的,太阳的光芒是温暖的,这是他知道的一切,一切也都是有趣的。
如果你告诉他,这些都没什么稀奇的,叶子的下落只是因为G=mg和F=(1/2)CρSV^2平衡的结果,而且马上要求他用公式计算出其他的问题,如果他计算不出来就只能说明他不够强大,不够聪明,不够卓越,只配拥有敌人一档的资源,他还会好奇吗?我不知道。
公式是抽象的,但没有人生来就是抽象的。
当我们把纷杂的世界用简洁的公式概括出来的时候,没有就任何的想象空间留给人文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理科生胜利的时代,在“学好数理化”的口号中,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继承了家长“学门手艺有饭吃”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在不停地继承下去。
被“公式”弄得筋疲力尽的人们没有时间去关心世界,只好捧个手机安度余生。哲学、社会学在书架上已经落上了厚厚的尘土,只有心理学没有,因为它再被大众心理学家拿来疯狂捞金。
恋爱也变味儿了,或者说,恋爱正在消失。
前段时间知乎上“为什么男生普遍不追求女生了?”火了,是啊,男生连女生都不追求了。
电影《寻龙诀》中黄渤饰演的王胖子给丁思甜写情诗,这样的行为居然被拿来当做上个世纪的符号来使用。
没有人写情诗了,也没有人张口闭口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了,男性的荷尔蒙在直播中被空耗。
难怪男生不再追求女生了,因为男生不再浪漫了。
浪漫不是红酒玫瑰,红酒的微醺和鲜花的香气只是让人们进入飘飘欲仙的浪漫状态的工具。现在,浪漫没了,只剩下工具。就好像吃多了伟哥,连勃起是什么都忘了。
当我看到公众号“超级数学建模”把男性追求女性的数学模型推送出来之后,人们因为这样的噱头大肆转发的时候,就知道,不会再有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弹着吉他唱着歌。
2011年,新周刊曾经推出过一个专题——男人没了?我去现场听分享会的时候,副主编说这个标题本来没有那个问号,后来觉得如果直接这样说,可能太武断,读者没法接受,于是就加了个问号。
6年过去了,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可以把问号去掉了。
思想和价值观是男人的肌肉,现实的情况是,一个个五大三粗的爷们儿骨瘦如柴。
四十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男人解放运动”,它基本上模仿女性解放运动,并带有同性恋解放运动的色彩,有了不错的效果。在当下中国,虽然背景不同,社会结构差别较大,但面临相似的问题,男人也应该为自己掀起“解放运动”。
来自联合国的性别权力测度表明,从2003年起,美国的女人财富首度超越男人,而日本超过一半职业女性创造的企业获利为所有企业平均值的两倍。在职场上,男人需要调整心态,重排自己的成就序列。一个精神上富足且自信的男人,有观念影响力,同样能获得尊重,哪怕他的地位并不高,赚的钱并不多。
VICE中国是一个汇集全球青年文化之声的自媒体平台,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员在用镜头记录文化变迁。他们至今推出的系列节目“重新定义XX”中,有一期是重新定义男性。
节目走访了数位“全职爸爸”,撕去了能吃、强壮、成熟、事业成功等传统的男人标签。
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话题总是能引来许多的关注,前段时间的电影《情圣》也因为“物化女性”的理由被许多大号诟病一番,其实如果女性真的被物化了,那么男性也被反物化了。我们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都在被变化无常的生活玩弄。
也许只有脱离了生活标准的束缚,恋爱才会回归。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自由,但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包容了对方,也可能是我们正在变得漠不关心。
冷漠,不屑,暗地里对“异己”的讥讽,在看似自由的空气中悬浮。
除了一起玩的游戏,没有其他东西再能让两个男生强烈地联系在一起,除了用同一个牌子的化妆品,没有其他东西再能让两个女生强烈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只能用漠不关心来换取“自由”,那可能真的是时候思考一下高压和“自由”孰轻孰重了。
互联网在割裂的进程中发挥着加速的作用。
大学生报道几个月没和舍友说过话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互联网让我们自由自在地对接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没有必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
在不断地自我强化中,更多的人成长为一个十分完整的怪物。他们自立,只是有点冷漠。
课业轻松了,我也终于过上了电影里的大学生活。我有时间去一周打三次篮球,也有时间猫在宿舍啃自己喜欢的书。但和这个世界系统性的格格不入让我高兴不起来。
在世俗的价值观与自我的价值观中间徘徊,我知道总有一天我要做出选择,但现在我还想拖延一阵,享受一下“脚踩两只船”的快感。
那就去做些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