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130
书名:《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 [日] 佐藤学/著
李季湄/译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分享人:罗丽卿
【分享内容】本书传递的信息很多,但一以贯之,是唱给老师们创意的、创造的实践赞歌。教学实践,是谁来做都难以避免困难和失败的、高度复杂的智慧实践,有着无法穷尽的广度和深度。那么,支撑着我们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三点。
【感悟分享】这是作者新序中给我留下最深的启发之处。为什么它给我启发?
①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更需要我们用一颗敏锐的心。我们应该面对复杂的现实。面对现实,勇敢起来!首先,我们不能排除我们教学的困难和艰苦。其次,明知道教学实践需要智慧,我们要思考,如何才能拥有实践智慧?
②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我们的教育哲学是让我们拥有实践智慧的支撑点。
换句话,我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的尊严了吗?关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吗?关注自己的教育哲学了吗?在我看来,我对学生的学习尊严关注依然不够,对教材的发展性关注依然不够,甚至是我自身的教育哲学关注依然不够,那我可能会继续思考?究竟我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理解,虽然我长期学习研究(教材),我也貌似明白儿童的数学学习奥秘,但是我离真正的明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这也是我自己明白的一个道理。我深入思考,我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名师的课堂实录,我还是无法真正学习到名师课堂真正的灵魂。归根结底,名师的课堂实录是“理想版”,我自己的实践才是“操作版”。我可能根本没有领域到名师的教育哲学,我可能只是零碎的习得了自己感叹的部分。比如,我过去分享《种子课2.0》的植树问题的启示。我还为自己感到开心的时候,我甚至是忘记了自己学生的学习。我把学习到的惊叹代替了我真正的去提升的本质。也就是说,我反思到自身思考存在的两个误区,要不,抓不住问题本质;要不,忽视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因此,我要警惕自身存在的误区,关注实质,把“本质”教给儿童;我关注所谓的教育哲学究竟是什么?我更想表达:动态的哲学观,时刻保持着对自身的审慎!
③跳出书籍的围城,思考实践的朴实,回归田野立场,处处留心,处处追问。
我的回应——
@罗丽卿 为了读你的这篇分享,我特地找来《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把“作者新序”完整地、仔细地看了一遍。
从你的分享中可以看出,你已经掌握了自我追问的基本方法:阅读书里的论点,反思自身的能力,追问能力达成的路径。这样的训练,再坚持做一段时间,你一定能够感受到自身思考力的提升。
不过,若要使自己的分享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结,最好的办法,就是精简自己分享的内容。每次就分享一个主题,借助两三个论据,谈这个主题。这样一来,才能做到“少既是多”。分享的内容看上去很少,但与读者建立的联结却更多了。比如,摘录的前面两句,可以以“实践智慧”这个主题来分享。后面两句,可以以“三点”来做分享。这两个主题,可能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128
分享文章:里尔克《诗是经验》(冯至译)
分享人:陈文芳
坐标:福州
摘录:诗是经验。……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我们要有大的忍耐力等着它们再来。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得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xnf8MbpdVci93WoFdRcRg
分享:这是我分享“黄灿然小站”里的文章以来,分享过的最短的一篇文章。我推荐你抽时间轻声朗读,多读几遍。因为,这些文字来自里尔克,他是诗人中的诗人,是一个能够教诗人写诗的诗人。他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值得每一个写作者一读再读,这本书会教你阅读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的技巧。如果你硬要说对诗歌不感冒,那你至少还需要阅读。这本书同样也是在教你阅读文章、鉴赏文章、创作文章的技巧。我从里尔克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写作经验,就是对人的经验的认识与体察意识。像摘录里的句子,“诗是经验”,一切写作都是对经验的描述、变形和重构。而对于教育写作,最重要的,是“对经验的描述”。经验源自真实经历,但又不同与真实经历的复现。经验是对真实经历的沉淀(“我们要有大的忍耐力等着它们再来”),经验是真实经历与我们的生命发生化学反应之后,成为的东西(“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127
分享书籍:《解码青春期》
分享人:张静
坐标:乌海
摘录:你是个怎样的人会直接影响你的孩子,而且,它直接关系到你是否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父母。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身边的青少年,我们需要帮助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我们是哪种类型的人——不是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那些依靠我们的人。
我的分享收获:反思自己做家长的角色,思考在履行角色时是如何表现与引导孩子的?我读到“作为父母和看护人,可能会落入四种常见的陷阱:舒适陷阱、认可陷阱、控制陷阱、成就陷阱。”
①舒适陷阱,从来不想做任何费力或困难的事情,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这样的思想行为无意中给青少年传达的信息:“成人不可靠”和“你不值得我花费时间,不值得我付出努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挑战自我的精神,战胜自我的勇气。你做到了,孩子也能感应的到。
②认可陷阱,想让每个人喜欢而不对抗,不设定界限。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可能是:我不制定规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没有边界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会因老好人的角色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与信任,因自己性格等原因容易上当受骗,容易没有自我,容易受到伤害。
③控制陷阱,想要控制每一个细节,想让事情完全按你的方式来发展,过于蛮横、过度保护,无意中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自己应对不了生活。这样培养的孩子没有自信,不能独立行事,形成犹豫不定,被人左右的性格。
④成就陷阱,必须被大家认为是最好的必须赢。这样的思想给孩子的表现施加压力,害怕失败,争强好胜,一旦事与愿违,自己不仅难走出困境,否定自己,还容易陷入为自己的失败找替代理由,不能客观看待事情。
我的回应——
@静 很棒的分享,不仅给人启迪(引发人自我反思),还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想起《正面管教》的作者对父母的应对方式所做的分类:①过度控制型;②骄纵型;③正面管教型。按《正面管教》里的分类,容易落入舒适陷阱、认可陷阱的父母,其营造的家庭文化可能是骄纵型的;容易落入控制陷阱、成就陷阱的父母,其营造的家庭文化可能是过度控制型的。我们需要追求的是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型家庭文化。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120
书名:《张文质说:教师的微革命》
作者:张文质
分享人:罗丽卿
坐标:包头
摘录: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快速地浏览一下,让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闪一下,当然,如果可能产生闪电的效果,那更好,这些话题都是我平时在想,平时在思考,或者平时在脑袋你闪过去的一念之词,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分享:
从这段话中我有以下收获:
1.第一条.无论在什么样的教育处境中,如果教师仍然在读书,那么教育必然有希望。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怎么强调都可以。我注意到,张老师在强调教师读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读书与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读书意味着三条①教师的精神世界永葆丽泽②儿童的精神世界永葆光泽③师生的精神世界永葆润泽。
2.如果你今天带的包中就有一本你正在读的书,你不妨拿出来和你身边的伙伴分享一下。从张老师的闪电思考里可以获得的启迪是①实践性很强。比如现在,我的包中有一本书《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打开它,我想分享的是第一章数感是怎样培养的?作者指:“走出先估再数,为“量”所困扰的误区”。尤其提到对待新名词、新口号,应当自觉警惕两种片面性,一是割裂历史及无视古今中外的某些事物是相通的;二是漠视发展,即发现了某些事物的源头、渊源就固步自封,不再与时俱进,两种片面性都会误导实践。②画面感很美。比如,如果分享了思考,我们彼此就会感受到辩证思维有助于更好思维。我们会感受到思考的美好!假如你正在读我的文字,就会觉得张老师提到了闪电六条,我每看一条。其实在看完每一条之后又静静地坐下来,想了又想。第一条我其实在想的是一种关系。“在读书”与“有希望”的关系。第二条我在想的是。“在读书”与“有行动”的关系。这两条想下来,其实就非常的美好。
3.还可以告诉身边的伙伴,自己今年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一本都没读,也不妨说一说。说心里话,这半年我读的书并不多。由于参加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我一共聆听了三次音频和视频讲座,一共阅读了他的5本著作。分别是《自己培养自己》、《恕我直言》、《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为谁教育》、《爱心与教育》。阅读这么多书籍,其实我只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实践才是最好的试金石。教育是一门行动的艺术。我在反思我为什么十年来如此的普通,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的行动的反思意识不强。如果接下来我要怎么去做?我一定是把自己最原始、最初的行动都记录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我要分析行动背后那些缄默的知识。我个人是教小学数学,我读了1本比较专业的书籍。比如《种子课2.0》。我就在想,我读的书籍很少,那为什么我每天都坚持写作?我的灵感又从哪里而来?从上一次聆听李镇西老师的分享,我体会到他那种真诚而流淌出来的文字,恰恰是来自于他丰厚的思考,重要的是他一步一步的“在行动”!表达的第三个关系就是“在读书”与“有改进”。
我的回应——
@罗丽卿 无论去哪里,包里都要放一本自己正在读的书。我在十年前听到了张老师的这个倡议。如今,“带书”的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下面这些书,在我书包里呆的时间最长:费孝通《乡土中国》、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艾默生《艾默生随笔集》、帕尔默《教学勇气》、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温尼科特《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马茨《情感堵塞》……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094
分享文章: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
分享人:罗丽卿
摘录:24÷2与72÷3同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其竖式形式上也基本相同,为什么第一个题会了之后,第二个题仍有困难呢?
原因是教师之初知道第二个题存在“无法分”的思维障碍,将“无法分”的情况转化为“可以分”的情况,不仅可以突破难点,还适时渗透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方法论思想。
感悟:1.郜教授的分析由浅入深、由小及大,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形式化的相同,但是思考点竟然是绝对不同,导致了思维的障碍。
2.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哪些问题学生存在思维障碍,我又如何通过对比思考步骤的方法分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
3.类比到我的写作中,哪些问题是“无法写”,哪些问题是“可以写”,我如何实现从“无法写”到“可以写”的转身?是由于恐惧、担心水平低所导致;还是由于时间投入少,追问少所导致!如何实现呢?关键让心态转变,只有能写出,才能写得更好,鼓励自己去写。其次是仅仅写得出,也不够的,我还要投入到方法论的研究上,比如对比与分解出写作障碍,并且逐个击破!
我的回应——
@罗丽卿 读你的摘录,有几个困惑。①列竖式计算“72÷3”有困难……的原因是……教师知道第二题存在“无法分”的思维障碍……?后者是“困难”的原因?②“无法分”是一种口头表达,还是学科术语?如果是口头表达,可能需要再对这个词做一下界定,“无法分”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③同理,“化未知为已知”,是郜教授自己总结出的东西,还是学科术语?④你在感悟中说,“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形式化的相同,但是思考点竟然是绝对不同”,这句话我也没有读明白,什么叫“形式化的相同”?什么叫“思考点”?“对比思考步骤”是什么意思?“对比思考步骤”为什么可以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092
分享文章:俞正强《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
分享人:罗丽卿
摘录:以“植树问题”为例:在通常的教法中,学生要先记住间隔、间距等概念,接着记住关系式,再接着记住三种情况的三个关系式—记得容量大。后面教学中,学生不需要记住概念、关系式,只要回到平均分去就可以。平均分的要素有“段”和“点”,像速度乘时间=路程、效率乘时间=总量……都是线的问题,而植树问题是点的问题。但它们本质都是平均分的问题。这个道理明白了,气就舒了,负担也就减轻了。
感悟:这本书回答了如何教对数学课,俞老师是怎么回答的,他用朴实的语言,回答了通常我们是怎么教的,然后我们教学存在问题是什么?紧接着,他分享了本质上,我们要明白“平均分的段和点”。也就是说,本质上,我们要明白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
当然,俞老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素养决定了他讲教学的案例不仅仅是浅薄“举例”,他的语言堪称有深度。而真正的深度在于他总是在回答本质的内涵!
我的回应——
@罗丽卿 数学老师想写文章,向刘善娜学习就对了,但是,如果你想把文章写得更好一些,就需要向俞正强学习了。俞正强老师的课堂和他的文章,都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如何简洁呢?需要探索数学的本质。
上次听俞老师的讲座,记下了一句话,也分享给你:“数学,要用智慧,而不是用力气教。 ”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70
书名:《变革的见证》
分享人:罗丽卿
坐标:包头
摘录:
“1987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领导建议,顾泠沅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的考试,成为刘佛年教授的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业后,再次通过考试,1990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两段学习前后六年,作为学生,导师的要求,始终是以学为主,然而,这对他来说谈何容易?因为他不仅身负青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职务,同时还担任了19个社会兼职,而青浦县的教育改革,恰恰又处于扩展实验,推广成果的紧要关头,在如此重负之下攻读学位,其艰辛可以想见,而最为缺少的就是时间。但是他作为自勉的格言是:抓住今夜,因为明天从今夜开始。
分享:看到这里,我深深知道:“抓住今夜,因为明天从今夜开始。”
这句话影响了我。今天一个老师好奇问我,个人微信公众号如何日日更新。我直言,因为,我是雷打不动要有自我约束力。
我知道,重读依旧是如此。这句话提醒我,我要潜心读书,潜心写作。因为,我知道,我也是抓住了今夜,抓住了无数个瞬间,写了一些文字。
我的回应——
自我约束,一种几乎必然能让人获得自我成长的方法,又是一种人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都无法坚持的方法。
#一天一句一百字#读书分享013
书名:《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作者:王维审
分享:罗丽卿
坐标:包头
今天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在作者“第一章”中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顿生命里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我从中获得的启发
一、成长,寻找入口
不可否认,成长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教育叙事,无疑是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意义的过程。教育叙事,是一种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路径。
二、困惑:寻觅出口
教育困惑,无处不在。耐人寻味的文字,包裹着多少人生的真相。静默思考,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创造一种多向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