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自己有一本书叫《如何结识比你更优秀的人》。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参加训练营、社群还是看书,都是为了跳圈,结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然后进行像素级克隆效仿学习,让自己提升到更高维的层次。
但是今天我小小凡尔赛一下,和大家说说如何让本来就比你优秀的人跟你学习。
11月中旬,我突发奇想,建立了一个小圈子。因为是突然觉醒的原因,所以建立这个圈子之前,我是没有进行任何准备的。包括对这个小圈子的运营玩法、文案推广都没有任何作为。
就这么凭空想象一下,一拍桌子,小圈社群就诞生了。然后我发挥我自己的一贯思维特征——闪电想法,临时设计了几种运营方式。
为了保证这些运营方式靠谱并且有受众,我在自己运营了快七年的大社群中先简单介绍了一下,马上就有一些“死党”们表示支持。
其实多年之前就有很多“死党”们希望我走这条路,如果那时候我能及时觉醒,也许现在的“种子用户”会更多。
但是天下没有后悔药,我也是思维一直没转变过来,觉得公益才是适合我的做法。从目前小圈子里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原来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除了几个从前支持我,但是现在已经永久潜水的大佬之外。目前加入小圈里的几位大佬我简单介绍一下。
永恒梦幻:一位老大姐,上市公司法人代表。身价没敢问,反正挺牛掰,拥有一个代货工厂。
老葵司:是前面这位大姐的夫君,两口子一起加入的,也是这家企业的上层领导之一。
红唇妹妹:中海城物业公司行政部经理,沈阳人。公司里除了两个老板就是她说的算了。
大D:时薪300元的线上讲师一枚,知性美女。每周做二休五,还能年入几十万。
小杰:年薪20多万,高级软件工程师,副业是一个文艺青年,小说创作发烧友。在他的影响下,大D从一个字不写到蕃茄小说签约,现在10W+的输出,作品在女频版块很受欢迎。
卢水龙:95后私域流量创业者,因为大环境原因,暂停自己的创业,解散伙伴,加盟了一家女装公司,月入过万。同时自己建立几个创业爱好者群,昨天晚上在社群里提出线上资源有偿共享和合伙人加盟两大项目。项目说明话音刚落就有千元入账了,很是羡慕。
而且这小伙儿之前也喜欢到处骑行,把自己折腾的又黑又瘦的。目前已经养回白胖状态了(笑)。
还有几位因为个人不太方便的原因,就不多做详细介绍了。
总体上看,这些种子用户们有几位是纯支持者身份入圈的,比如我前文没提到的刘静姐姐。她自己要带一个小团队,给一家非常牛掰的线上教育企业做推广人,还有个人公益读书会,我曾被邀请过去分享一次。
再说说我个人。我目前处于公司亏损状态,主业前期欠薪,大社群里的伙伴们都清楚,就是因为项目很好,公司里20多位兄弟同生共死,不离不弃。
最近两年有所缓解,刚刚能喘口气,和上面那些“种子用户”们动辄就年入几十万、上百万的根本没法比。但是为什么他们会找到我来学习和入圈?
通过我对他们的私人访谈和个人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我在建立精英小圈之前,有过三年左右的公益分享。刚开始分享的时候,我用的是语音方式,就算不露脸,我说话都发抖,有时候还结巴。
我的大社群运营近七年以来,最原始一批伙伴是亲眼目睹我从那个结巴青年到现在的中年分享达人进化全过程的。他们看到了我努力的成果和坚持的韧性。
二、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从2011年5月3日开始北漂以来到现在11年时间,我结识的所有朋友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善良、诚实、值得依赖。
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2018年我去北京大学参加最后的答辩,有一位同专业的大哥也去了,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没见过面。通过答辩之前早到的一两个小时交谈。
答辩之后,他背着我直接给我订了一家酒店,希望我留北京一晚,次日要和我进行一天游城学习。就是我们找几个北京地标式景区,边玩边交流一些学习感想。
可惜答辩当天是周日,次日周一我还要赶回沈阳上班,只好婉拒了这位大哥。我们一直有联系,他最近在考研,有时候还咨询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事情。
三、我有个人特长。过去你要是问我:你的特长是什么?我只能回答:我的腿还算挺长。因为那时候,我做事不设目标,也没有专精任何方面的技能,所以全身上下找不到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
但是我的人生当中最近有两次小觉醒,第一次是2016年年底,我在北京长跑爱好进行到巅峰期时,突然发现线上总有一些自媒体宣称:年阅读量100+本书。
对于海量阅读,我最早是初中时期,在一本叫做《学习的革命》的书上看过相关概念。两位大神作者介绍如何像看报纸一样一天看六本书。
我那时候太小,总感觉这是扯蛋。当时是90年代末期,我接触过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各种教材。我感觉这些教材怎么像看报纸一样“走马观花”般就阅读完毕?那还能发挥它们的作用么?
后来这种年阅读100+的宣传越来越多了,我本来是个“好奇宝宝”,就没忍住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加入他们,争取2017年阅读量达到100本。我可没考虑什么我是新手,第一年目标量要少一些之类的。
结果2017年前半年我看了一本阅读圣经——《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解了主题阅读法。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身上,专门挑读书方法类书籍来看。
后半年7月份左右又加入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训练营,那一整年我阅读130本左右,超额完成任务,很是Happy。
于是我打算给自己的赛道专精为阅读。我的思维特点除了前文说的:闪电想法以外,还有一种特征,就像“档案库”一般。
可能前面那些优秀的“种子用户”们都是看中我这点才加入小圈的。我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书籍,你事后问我,它们的名字、内容、作者等相关信息,我可能根本记不全。
但是总会在用到的时候,突然就自动连接上相应的资源,就像一个大脑系统存入了好多资料,不用的时候一团混乱。用的时候,有一个智能管理员迅速从众多档案中挑选出精准的资料拿出来给我看。
分享的时候,我想举案例说明,我会突然想起某一本我曾经阅读过的书籍相关内容,正好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这让我在和别人讨论与争辩的时候很少落入下风,除非对方提出了我根本不懂的盲区。
在小杰的影响下,我也和蕃茄小说平台签约了,当时创作的小说,我没有提前写大纲,只是挑了几个大社群里最活跃的网友们的名字就做了主角人设,然后赋予人物特点,接着就开写了。
要不是前不久母亲住院没心情,现在估计也得10几万字,被“读书荒”推荐了。有时候我得回头去翻看前面小说人物使用技能的名称,这种情况下,边写边构思,同步编写。
写出前几章之后,大D看后夸我文笔不错,很吸引人。有一个刚认识我四天左右的小伙子马上掏钱付费加入我的圈子,要跟我学习写作。还有前文那个卢水龙,也是冲着阅读+写作的特点,先在大社群里考察了我一年时间,发现我确实还可以,然后就加入了。
说实话,我身边从公益分享走向商业模式的小伙伴们,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不投入海量成本学习,参加各种训练营和社群的。他们自我介绍的时候,其中“花几十万学习”之类的内容都是很常见的。
但是我回忆一下我个人经历,好像除了“洋葱阅读法”和“DISC性格训练营”以外真的没花过什么钱去参加学习。基本全靠自己阅读完成。
在北京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到一些大咖写的文章:如果自己不够勤奋,就只能花钱购买其他人帮你学习。他们通过在各种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内化加工后传授给你,你直接花钱购买成品就好了。
我社群里一位身价5000多万的微商领头人姐姐参加过几个非常有名的训练营之后,告诉我:感觉他们和我的事业都不太相关,再优秀也作用不大。
现在,她只靠自己看书学习。当然,我也是!
自学的进步速度是缓慢的,但是记忆是扎实的。为了给进步提速,我组织了付费小圈。因为有了这些有能力的“种子用户”们监督,我不得不区别于过去公益分享时的“得过且过”,而付费这层概念,不但改变了我的自学质量,也改变了他们的消费心态。
小圈子里只有10几人,但是互相影响力比300多人的七年大群还高。水龙就说:这小圈是我创业以来投资性价比最高的项目。大D和小杰两个写作发烧友也成天互相鼓励,看谁的作品先出版,要好好赚钱钱,恰饭。
临近开营时期,我找了所有人给我写一份当初入圈的个人目的和意愿。看过之后,我感觉更像对我个人的告白。
今天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写出来了,明年成功交付之后,我会把他们的意愿和成果反馈作为新一季小圈的推广文案进行梳理再群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