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关键词:贤 易 竭 致 学
“贤”:从臥从贝,臣为顺从的眼睛,又为能干的右手,加上贝,本意善良,劳累,多财。
“易”: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
“竭”:从立从曷,立指站起来,曷指胸部,合起来指身体负重物站起来。本意为“举重,负重”,引申为,用力达到极限。
“致”:从至从攵,送谐也。诣,本义为前往,去到。
“学”:从臼从爻从冖从子。臼指加工粮食使用的石臼。爻指事物变化的规律.冖指稳定的洞穴.
学:孩子在稳定的建筑里对事物变化的规律的磋磨.
这一篇和上一篇都为表达一个意思,即德行和学问的关系。孔子上篇说行有余力而后学,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为什么孔子和子夏都会先把行放在学之前,而且认为行比学还重要?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治理天下先从自我修行做起。而仁是修身的道德标准,是君子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即使没有学问,但能做到重贤不重色,孝父母,忠君事,信朋友,他就是在行仁道,遵仁法,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君子。身已修,学或不学有什么区别?所以子夏会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现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德行,我们也不是根据他的学问高低而定,而是看他的言行举止,所做所为是否仁善。我们见过目不识丁的人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救助他人,也见过学富五车的贪官豪商为官不正,为富不仁。所以,德行二字体现在人的行为里,而不是学问中。
我们求学,读书,如果一味只知学理,而不知用理,那即使学富五车也算不得是一个有学问之人。为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常回家看看父母,听听他们的唠叨;答应孩子的事不要失信;对朋友诚心诚意;工作认真勤勉。正其身,诚其心,而后学,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