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老师的文章读来让我感觉又亲切又痛快,尽管从年龄来说我们差了太多,但从很多方面看来观点一致。也许在读书时遇到这种感觉需要缘分,觉得自己遇到了挺幸运的。
《一只风筝的一生》封底有言:思想着和阅读着是同样美好的时光。这话说得太好了!以前我简单地认为多读书就是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可是大部分在读时也算津津有味的,读过之后很多曾打动自己的细节都忘了。这种读书方式不算没有收获,但是与既阅读且思考的方法相比,收获也太少了点。
作者在书中讲了同代人中的知青下乡经历、商业时代来临对社会风尚和人情世故的影响甚至还有对中国数代女性命运的探讨。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在以上内容中,作者所表达的对爱情的看法和感受。
他坚持认为,“爱情”若不走向“婚姻”,必不是完美的“爱情”。因为从一开始就排斥“婚姻”目的之“爱情”,成分是可疑的。甚至是虚假的。
这点我完全同意,任何一个人真正爱对方的男人或女人都不会愿意跟别人分享爱人。如果有人站出来说能够忍受这一种分享,恐怕是真的只想跟对方暧昧的娱乐一下。
所以,谁会放弃婚姻这一将爱情一辈子放在身边的大好机会呢?所以,那些恐婚、厌婚者不是对自己的爱没信心,就是对别人没信心,有“恐”和“厌”一定不是真心的。
梁老师还认为,农村才是爱情发生的最理想场地。因为城市的拥挤和冷漠,根本不为爱情提供浪漫的时空、背景和机会。所以,爱情在城市里变成了一件仓促得粗鄙的事情。
看看如今电视中的相亲节目和各类热播剧城市男女的恋爱观和恋爱行为吧,可不就是变得越来越粗鄙、越来越失去动人的美感了吗?
提到爱情,人们十有八九要说到“缘”字。梁老师认为“缘”是这样的:这是一种男人和女人的命数的“规定”——一旦圆合了,不但从此了却男女于情与爱两个字的种种惆怅和怨叹,而且意识到似乎有天意在成全着,于是满足得肃然,幸福得感激……
读到这段,忍不住再三回味,因觉得自己与这一种缘分似曾相识,可那个能让我忍不住“幸福得感激”之人已经无可能再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了。想来真让人伤感。但是贴心的梁老师接下来还有话说:即或未成眷属,也终生终世回忆着,永难忘怀。
看到这里,又释然了,人是不在身边了,回忆还在也足矣。也许终有一天那人会把我忘记,但是没关系,我已从这“缘”中体味了爱情之美,尽管这美让人感觉哀婉、无奈。
其实,生活、工作、爱情都一样,既有美丽的笑脸,也有丑陋的尾巴。只是大部分人所见的笑脸,多于尾巴而已。所以要他们说爱,是很容易的。但在看清了它们的两面性之后,还能坚持爱下去就不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