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阅读的意义时,通常侧重表达阅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思维品质的价值。其实阅读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发展并提升人的语言能力。
一、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这是对“语言”一词最传统的解释。
简单地说,语言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用来标记思想情感的符号,也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符号。当人们借助发声器官说出思想情感的时候,这种符号就是我们耳朵听到的言语,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口头语言;当人们运用书写工具写下思想情感的时候,这种符号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文字,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书面语言;当人们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思想情感的时候,这种符号也就成为依托神经系统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我们可以称之为内语言。所以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言能力不仅关乎人的表达能力,也关系到人的思维能力。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要素。从语言学角度讲,这三个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紧密关联。从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角度说,三要素中最关键的是“词汇”的习得。“语音”与“词汇”的关系,类似“毛”与“皮”的关系。“语音”好比“毛”,“词汇”就像“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词汇,哪来语音?“词汇”与“语法”的关系,则似“砖头”与“水泥”的关系。如果说“词汇”是用来结构句子的“砖头”,“语法”就像将砖头粘合固定的“水泥”,没有语法“水泥”,词汇“砖头”构不成有意义的句子;但若没有词汇“砖头”,语法“水泥”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可见,词汇是意义产生和表达的核心。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思想情感的容量和表达能力的大小。
另外,在母语学习的实践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语音和语法的习得,往往是自然而然地伴随词汇学习同时完成的。因此,尽可能多地积累母语词汇是发展并提高母语语言能力的关键。
二、母语词汇的习得
在外语学习中,通常是通过背单词来扩大词汇量的,但是在我们母语学习中,从未有老师要求学生背词典。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母语词汇的呢?
我们首先在生活中获取母语词汇。
一个孩子从学说话起就开始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积累母语词汇。比如,一个十个月大的孩子开口发出“ma”的声音时,就习得了“妈”这个词。虽然此时他还不认识“妈”这个字,但头脑中已经建立了“ma”这个音和一个具体女性的联系。有趣的是,一旦他建立这种联系,就决不会用“ma”这个音称呼其他女性,我们因此说这个孩子认识了自己的妈妈。这种“认识”,就是指在头脑中形成了“妈”的概念,知道“ma”这个声音具有专门的指代和具体的含义。所以,婴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就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积累母语词汇的过程。
这个词汇习得的过程,一般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具体表现为,从发单音节词到发双音节词;从说一个词到说几个词;从讲短句子到讲长句子。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完成了以词汇习得为核心的语音及语法的学习。例如,孩子可能在某一天拿着别人给的糖发出“táng”这个音,用这一个音表达出他想吃糖的意愿;过两天则拿着糖发出了“chī”这个音,同样表达的是他想吃糖的意愿;再过几天,可能拿着糖发出了“chītáng”两个音,依然表达的是他想吃糖的意愿。但此时,他不仅习得了“吃”、“糖”这两个词汇,而且学会了汉语动宾关系的语法结构,因为他没有说“tángchī”。尽管婴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一般不涉及文字,但我们仍要重视其中包含的词汇和语法的学习。重视的方式就是多和孩子交流,用成人的语言为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范例。因此,幼儿能否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习得足够多的词汇和语法,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可以说,父母语言的词汇量越大,提供给幼儿模仿的语言范例越丰富,幼儿从中习得的词汇越多,语言发展得也就越快。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口语较多,重复的较多,总的来说词汇量有限。儿童在学龄前具备了日常生活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都需要通过书面阅读才能进一步发展并提高语言能力。
那么到底阅读与书面习得有哪些联系呢?阅读是习得书面词汇的主要途径。
书面词汇,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文字写作的词汇。我国古代,用于口头表达的语言谓之“言”,用于书面写作的语言谓之“文”。“言”与“文”是两套虽有联系却不相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健康者人人可“言”,但“文”并不是“言”的直接记录,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古代蒙学读本中就有专门教学生“文”——书面词汇的内容。如《幼学琼林》中有:“新婿曰娇客,贵婿曰乘龙;赘婿曰馆甥,贤婿曰快婿。”这其中的“新婿”、“贵婿”、“赘婿”、“贤婿”都是人们在口头上对各类女婿的称呼,但写文章时则分别要用“娇客”、“乘龙”、“馆甥”、“快婿”来指称。
现代汉语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已经基本统一,也就是口头说的“言”直接记录下来就可以成为“文”,无需再进行词汇转换。例如我们可以直接在文章中用“新婿”、“贵婿”、“赘婿”、“贤婿”这些词指称各类女婿。但是词汇上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例如“站起来”和“起立”,前者就是口语词汇,后者就是书面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口语词汇和书面词汇都可以用于口头表达,但场合不同;口语词汇和书面词汇也都可以用于书面表达,但意味不同。例如“站起来”和“起立”;再如“妈妈”和“母亲”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表达上的差别也一目了然。
汉语的书面词汇特别丰富。这一点单从我们书面词汇中存在的近义词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丰富的书面词汇有助于我们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而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下,正在于能否清晰、准确地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因此书面词汇习得和运用的数量就成为一个人语言能力高下的直观反映。
书面词汇集中在各类书籍中,必须不断阅读才能不断习得。这不仅对语言学习期的未成年人如此,对于成年人亦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交谈中有人说:“这个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原指艺术境界高妙,难以用语言传达。其实,再高妙的艺术境界都可以被技高一筹的学者准确地点破说穿,“不可言传”只不过是那些“词不达意”人的遮羞布。一个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为何还会“词不达意”?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长期缺乏阅读导致书面词汇积累下降,复杂的所思所感已经找不到对应的语言。另外,我们观察一下老年痴呆患者遗忘的表现就会发现,拿着苹果却不知道是什么的老人,其实是忘记了“苹果”这个词,头脑中缺少了“苹果”这一概念,正如婴儿不认识苹果一样。可见,词汇量的急剧减少正是思维退化的表现。
总之,阅读可以发展并提升人的语言能力并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不阅读则有可能降低人的语言能力,甚至引发思维的退化。因此,我们应该让阅读成为自己终生保持的良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