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看了《一念无明》,看后就想写点什么,可很多细节都模糊了,我又很排斥回头再看一遍。
至于排斥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只记着一些让我内心刺痛、煎熬场景。
婚礼上,台上痛哭流涕,台下亲友朋邻,欢声笑语、觥筹交错。教堂上,女友讲述痛不欲生的过往,台下深表同情的信徒,希求阿东和自己一起求主宽恕。阿东父亲互助会上,人人讲述着自己的悲痛,乞求他人的同情的安慰,以期获得彼此身上悲痛的温暖。超市中,人群里像看待“异兽”一样的围观,拍照发朋友圈,博眼球求关注。
看这些场景,我很烦躁胸闷。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我知道,我就是欢声笑语,围观博眼球的甲乙丙丁之一。
这个冷漠的社会,导演已经用镜头浅尝辄止地告诉我们了,我也没有资格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就想说说造成阿东悲剧或这一家悲剧的原由。
阿东的母亲躺在摇椅上,讲述着自己的过往,这时她的眼中闪烁着神奇的光芒,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我们家族有钱,加上我又读过书。每天走出阳台,都有十多个男人,在等我,求我嫁给他。我爸爸最疼我,他说,就任由弟弟去城市闯荡,最重要是我的宝贝女儿,一定要嫁得好……哪知……”
说到这里不知是阿东捏痛了他的脚,还是家道中落流落香港刺痛了她,他恨恨地捶打着自己的儿子,咒骂着——“你这扑街!是不是想弄死我?”
她恨自己的大儿子,她的恨不仅因为她想逃走时,大儿子拽住了她的腿,她更恨他不够优秀。
自己出身大家族,美貌与才华并存,竟然嫁给了一个开车的!自己没有开货车的丈夫,结婚的第一天就对着丈夫无休止地抱怨,嫁错了人。
没有不够优秀的大儿子,即使他是辞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顾自己的孝子。
自己的亲人只有优秀的小儿子,哪怕自己病痛时远在美国的小儿子从来没有来过一个电话。
她真的爱她小儿子吗?与其说她爱的是小儿子,不如说她爱着的是她年轻时优秀的自己。
繁华不在,只剩下无休止的咒骂和抱怨。
乖戾的性情,使丈夫逃避,哪怕整天开车,也不回来。扭曲的心理,使小儿子逃离,出走美国。只剩下一遍一遍忍受着她那剃刀片一样毒辣咒骂的大儿子。洗澡间里哪怕一句陌生人似的“不好意思,麻烦你了。”也使大儿子情深痛哭!
大一时喜欢看清傲奇女子张爱玲的小说,当中最喜欢的是《金锁记》。《金锁记》细致地镂刻了一个怨女曹七巧一生的心理变迁。
曹七巧用变态的方式报复着社会,伤害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她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拆散女儿的爱情。
“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一念无明》中阿东的母亲何其相似,她用自己的枷角劈杀了自己,也送了自己大儿子的半条命。
最后,希望父亲的回归能平复阿东心灵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