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早起的第二天,晚上11点准时乖乖爬床休息,睡前三部曲,调好第二天的闹钟,检查闹钟时间节点,调个安静的音乐或者是音频辅助入睡。
昨晚的音频是十点读书里推荐的,讲的是关于朋友的话题:新人进不来,旧人又离开。
大概意思是:有没有发现小朋友外表都挺不合群的,不太懂礼貌,也不会社交性微笑,但一遇到差不多大的小伙伴,瞬间就能搭起伙来,掏心掏肺地聊,欢天喜地地玩。
但是人一旦进入社会,慢慢的长大后会发现,表面看着特热情,跟谁都能笑呵呵地聊几句,但心是贴着封条的,想说几句真心话,怕有担心什么时候被别人揭短,拿出来舆论,所以就见人说人话,或者是不说话。经常在电梯里遇见邻居,一唱一和聊得特别热络,但出了电梯就不记得对方长啥样了,几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记性不太好,其实是防备心太重,难交朋友是因为内心的防备太重,套路太多,心根本打不开。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小的事故被批判得如日中天,还有就是见多了人,会主观用自己喜好去判断别人,谁有什么心机、猫腻,一眼就看出来了,看出来就忍不住离远点,很多朋友就这样疏远了。
新人进不来,旧人又在离开。所以到最后,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反而没剩几个。仅存的几个朋友里,也明确地分出档来:能说心里话的,不能说的。能一起做点事的,不能做的。能借钱的,不能借的……安排得明明白白。不过我倒挺喜欢“少而精”的状态。
前几天几个大学同学在大学群里聊天,同学甲在群里吐槽说:啊,我今天睡过头了,上班迟到被老板训斥了一顿。大学班长说:天呐,叫醒你的居然是闹钟,同学说:不然呢,你以为是梦想吗?然后班长就被群主踢出群了。
小团体也是一个圈子,大家不能容忍你与众不同,就算你遍身菱角,大多数人也会把你磨得和他们一样,这也就是一个社群里为什么活跃的只有那么几个人,沉默的占大多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