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四川夫妻生下了11孩子,起初我并不觉得奇怪,在小时候听奶奶讲,她们那个时代总是生下很多孩子,表示家族盛大,外人不可欺负,所以心里有了个预期。但仍然随手点开了主页,越往下读越觉得此时的孩儿多非彼时的孩儿多。
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我们走进这样的偏远山区的农村环境。黄灿灿的油菜花格外喜人,顺着小路我们进入一个小山沟,显然显得有些破烂不堪,土和草混堆的茅草房,窗户下面有几个被太阳晒的掉色的塑料盆,正房的旁边有个用树木支撑起来的小棚子,里面堆满了别人扔下的破鞋,在西边的小树林里用两个树杈拉起一条捡来的细铁丝,搭满了孩子们的衣服。满脸沧桑的妇女还在忙着给孩子们洗衣服,当记者前去时,表现的似乎最后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孩子母亲还长说一句话“这不是一个家,就是一个黑暗的陷阱”。因为孩子父亲相信一句话“存钱不如存人,人多好办事”。
且不说这样的观念对与不对,目前的现状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其实这是个灰色扭曲的观念,与其养太多的孩儿,不如让现实的金钱与其平衡。
当孩子母亲一口气5年生下4个孩子时候,是家里最忙的时候。家里农活多的季节,几乎每天中午从地里回来,她看到的都是这样一副景象:背篓里全是屎和尿渍,蹭了一身的孩子哇哇大哭,满屋子都是臭味儿。有时候比城市白领都忙的不可开交,中午只吃些凉稀粥加一些咸菜,热乎的饭还的点火,耽误太多的时间,孩子衣服还米没有洗过来,就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
不必叹息农村生活质量怎么样,我们更需要反思这些观念何时能够改变。好的观念来源好的教育环境,好的教育环境反映着你兜里的经济质量有多高,要孩子是好,为了下一代,为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但首先是你的经济能力水平与现实保持平衡。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首先是获得生存,连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何其谈“办事”。要一个孩子也好,两个孩子也罢,我们的经济水平决定生活质量,最起码保证吃的饱穿的暖,才能有翻身的机会。维持生计都举步维艰,我们还在以孩子多为荣耀,和不如用双手和大脑先创造财富。穷人,不是你穷,而是你的思想穷。
好虎一个能拦路。质量的高与低不取决数量的多少,当我们把更多精力投在教育上,丰富孩子的头脑和视野,就能够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你所说的”办事“无非是解决点问题,而恰恰解决问题不在人的数量上,而是你能够有多少的能力。
我的同学的家庭就是四口之家,他的父母和一个小妹妹,为什么说是小妹妹,因为她比他小了19岁。自上高中起,他就离开了父母,显得他一个人太过于孤单,也是为了长远的打算,今年小妹妹八岁了,听话的她,学习也好,也很惹老师同学亲戚的喜欢,他们一家也过的其乐融融。先不说是不是为了响应二胎政策,要孩子是一件大事,首先你必须的考虑现实经济能不能支撑起来这个家庭。他们家庭要了二胎,显得尤为幸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人数更多,而是让自己的教育水平能不能反作用于思维,从而维持幸福指数的平衡。上世纪有口粮食就能喂活一个孩子,但现在时代变了,这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的时代,我们需求层次越来越多元化和具有丰富性,孩子一出生就是奶粉和纸尿裤,我想大多数人目前还不能摆脱这一生存压力,更别说教育更好的需求。
让经济支撑教育,让教育影响思维,思维决定命运。”我要让所有看不起我的人以后都羡慕我“,这是一个11个孩子家庭的大女儿立下的状态,是的,人越挖的越深,才能触碰谈的烂的真理。我们首先要养活自己,然后才能独立去思考这世间百态,多年后后也许会明白这个时代,当初的”存钱不如存人“的思想在这个时代是否值得去考究呢?既然你来到了这个开放的时代,先不管上一代的思想对与错,但至少把自己这一代教育好。
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轻松,两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快乐,哪怕你要再多或者不要孩子,还需根据现实的脚步我们终究需向高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