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三大战役有个共同点,就是“反败为胜",战役初期的优势者全部沦为战败方。官渡袁绍,赤壁曹操,夷陵刘备都是如此,正应了那句老话“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yí líng)之战、猇亭(xiāo tíng)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
夷陵在哪呢?夷陵位于风景秀丽的湖北宜昌长江西陵峡畔,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属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为“夷陵”,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三国时期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都划为荆州地区,江陵城是荆州的中心,西面即夷陵(今宜昌),北面有襄阳,东面有江夏,三处要冲拱卫,张纮、郭嘉、诸葛亮都在很早为其主提出过荆州的重要性。
起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扬眉吐气、收获胜利果实的一年。北拒曹操,败张郃、斩夏侯、得汉中;关羽则趁势出击,困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惊的曹操胆寒,险些迁都。可惜天不佑蜀,盛世不长,时间来到当年十二月,荆州事发,武圣关羽陨落,整个荆州文武全部损失殆尽,经营已久土地付之东流。
面对兄弟战死,疆土流失,暮年刘备下了一个决定:伐吴!
刘备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也不知晓刘备的心理活动,所以只能客观的分析下
1.关羽身死,作为蜀汉集团的老大不为其报仇有些说不过去,关羽对蜀汉的建立出力颇多,是跟随刘备最初的班底,老兄弟被盟友干掉了,于公于私都要报仇,不然人心都散了。(这和夏侯渊死后,曹操亲征是一个道理)
刘备是枭雄不是爱哭鬼,也是有血有肉的,在准备伐吴的过程中,张飞又被手下刺杀身亡,孟达背叛,又丢失了房陵、上庸,这无疑是火上浇油,刘备必须要强硬还击。
2.战略上来讲,失荆州,意味着刘备集团被困在巴蜀之地,易守难出,刘备需要荆州这片土地作为缓冲地带为蜀汉打开局面。荆州是东吴上游的屏障,占据荆州就可以压制东吴获得战略主动权(这也是孙权总想要回荆州的原因),北伐山高路远,伐吴顺流而下。而且没有荆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资源,“隆中对”所实现的目标便缺失了一块重要版图。
3.刘备这时刚称帝不久,也需要对外发动武力,稳定军心、维护蜀汉尊严。这个时间段曹丕刚刚代权、急需稳定内部,是出兵伐吴的大好机会,并且关羽在荆州经营已久,趁着还有民众基础,理应攻打。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不光是曹操的专利,这时刘备已经六十岁了,已经到了快提不动刀的年纪,刘备戎马大半辈子,也想趁着自己还能上战场,搞一票大的。况且,刘备还要考虑为刘禅以及蜀汉的未来打好基础,此时蜀汉的地盘在三家中已经是最小的了,仅能依靠汉川防守,简单来说,父亲都想为孩子留下最好的。
争执
刘备提出伐吴的想法后,很多大臣都跳出来反对,赵云谏言: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谏言,说白了就是领导做决定,当下属的不同意顶风冲撞领导,谏臣自古以来都是难做的,拿主意的是领导,自己很难做到正确的建议被采纳、领导又高兴,即使后来能证明谏臣是对的,下场也不一定好(如沮授官渡谏袁绍),理由很简单,没附和领导意愿。这不就有反对过度被刘备下令入狱的,但赵云倒是没受到啥处分,可这场战役是没他影子了,刘备干脆给他放到后方督办粮草。(倒不是刘备不信任战云,安排其督守江州,后来是赵云来援白帝城)
那赵云没去,刘备带了谁呢?有冯习,张南,吴班,黄权等人,这个阵容跟豪华肯定是不沾边,蜀汉的五虎大将呢?马超和魏延据守北方防魏,220到221年是蜀汉的不幸之年,这一阶段蜀汉人才凋零,关羽、张飞身亡,黄忠、法正都相继病死。黄权是劝刘备坐镇后方的,但刘备不干,一定要亲自出征。
那出征总要带个军师吧,对不起并没有。在刘备心中法正才是首席军师,诸葛亮此时还没有走入刘备的心里,而且诸葛亮对其伐吴持反对态度,便安排他坐镇后方留守成都,期间还有一件尴尬的事,让刘备气不打一处来,是因为诸葛亮远在东吴的哥哥。
得知刘备来伐后,孙权开始采取求和政策,但诸葛瑾亲笔写了一封不太友好信送与刘备: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大概意思是让刘备先听听他所说,别去问群臣的意见了,掂量一下是私人恩怨重要还是国家大事重要?小小荆州能比的上整个天下吗?别小心眼的总想着报仇!
刘皇叔看了信肯定炸毛了,对诸葛亮不会有好脸色,不骂街都不错了,诸葛瑾算略施小计,先声夺人,这是刘备伐吴没带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天下大势
视线来到魏国,叹岁月蹉跎,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代汉,荆州事发后,曹丕与群臣曾讨论蜀吴局势,大部分人持双方不会大张旗鼓发生战事的态度,但刘晔却料定刘备一定会出兵,不愧是“曹氏三代元老”。
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 魏书 》
刘晔主张联蜀伐吴,曹丕主张联吴伐蜀,吵得不可开交,这时王朗提出不同意见,蜀吴掐如果起来,魏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谁赢谁输对魏都有利,等其两败俱伤,再出兵将其全部消灭。
这是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建议,再加上蜀吴都怕对方联合魏,纷纷向曹丕示好,曹丕便采纳此建议,曹魏便开始作壁上观。
视线再来到吴,东吴预谋夺回荆州已经很久,孙权也忍了关羽在其上游威胁已久,这两年蜀军到处打胜仗,风头正盛,按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东吴就要成三家垫底的存在,拿下荆州也是箭在铉上不得不发!但孙权俘虏关羽后大可不必将其斩首,后还将关羽首级送往魏国向其示好,孙权明明是想把事情做绝。
孙权一方面向刘备求和,另一方面积极准备战事,关羽死后,没多久都督吕蒙也去世了,孙权大胆起用新人,名陆逊为督,朱然、潘璋为副,步骘驻益阳镇蛮夷,诸葛瑾驻南郡负责后勤,吕范、贺齐守建业,自己坐镇武昌统领全局。
视线在回到蜀,这时刘备已经力排众议,磨刀霍霍,准备发动人生中最大的一场战役。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是雪花满山,力求还原真实的战役,真实的人物,仅一家之言,有问题请大家及时指正,期待着在下回三国战役系列中与您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