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幸福感的,或者说是关于幸福感的一个悖论的,也就是:我们知道财富和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直接,也不是最重要的关系,但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花一生中大量的时间去追求财富,并且期望获得幸福感呢?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我们普通人会考虑,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批顶级的思考者,他们也都会去思考。在最近的一本书新书《思维:关于决策、问题解决与预测的新科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幸福课》的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他的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卖个关子,来聊聊幸福感和财富的事儿。
首先,财富和幸福感不是线性关系的。关于幸福如果大家有认真研究过或者思考过幸福感的话,应该很多人都会同意,财富和我们的幸福感的关系并不大,至少你会同意,财富和幸福感并不是线性的关系。年收入1000万的人的幸福感不会比年收入100万的人高出10倍。
其次,财富对于幸福感有“边际效用”,而且是边际递减的。边际效用是一个经济学的术语,这里就不展开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个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人来说,财富对他的幸福感影响是很大的,但随着基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财富对于他幸福感的影响力就是逐渐减弱的。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你给一万块给一个流浪汉,他会觉得天上掉馅儿吧吧,而你给一万块给比尔·盖茨,他可能连看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提对他幸福感有什么帮助了。
第三,搞清楚了财富和幸福感的两个基本关系之后,那你可能会问,幸福感跟什么最相关呢?是社会关系。至于为什么和社会关系相关,很多书中都有过精彩的论述,比如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他的一本书《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中就说过:关系: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渴求。在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的《社交天性》中,也说到人类天生具有社交基因,天生爱社交。一般而言,一个幸福感强的人,都具有广泛的社交网络,反之亦然。所以,社会关系是和一个人幸福感有着强联系,而财富对一个人的幸福感只是弱联系。但问题就来了:
那为什么我们自称理性的人类,会退而求其次,总是试图通过追求财富来获得幸福感呢?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谈到这个问题是,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理解的。他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幸福感,这个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而对于一个社会(也可以理解为市场)来说,社会并不在乎每个人的幸福感,而更在乎的自己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是鼓励消费的,因为按照目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消费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当然关于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所有经济学家的认可,至少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就认为,是创新和供给繁荣了市场,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不是消费和需求。当然,这个是题外话了)。当前各个国家的主流经济政策都是刺激消费为主,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他们认为消费会促进市场经济的活力,并且用消费能力来预测经济的繁荣程度。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是一个崇尚提前消费的信用卡大国了。
从个人角度来看,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话,如果要追求幸福感,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构建良好的关系上,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等,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这也做,相反的是,我们越来越崇尚消费。当我们社会在一个以消费驱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绝大部分我们就很难独善其身,以自己的理性来决策和判断,而更多的是选择了加入社会主流意识,去追求消费、过度消费和非理性地消费。
然而,不幸的是,消费和财富或者说金钱是直接相关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化的社会,要更多消费就需要更多财富,这个关系不存在什么边际递减效用,而是线性变化的。所以,我们会很自然地为了更多消费、盲目消费去选择追求更多财富,并且绝大部分人不惜以追求财富作为我们人生的最终目的,但实际上,我们离自己的幸福感可能越来越远。
就像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说的:理智常常告诉你感情用事是不对的,但事实是,我们都心甘情愿地被情感牵着鼻子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者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