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带朵朵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期间朵朵一直坐在我身边安静的看书。朋友看着羡慕的对我说:“你家朵朵真省心啊,天生就这么爱读书。”
像我朋友一样有类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在我们巴迪英语的用户群里就经常会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天生不爱读书。”或者“我儿子一刻也停不下来,完全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看书。”
可是,爱阅读的孩子真的是天生就爱阅读吗?
当然不是的!
认知脑神经学家曾证明:人的大脑并非为阅读而生。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喜欢阅读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爱阅读、看读书的,是经过长时间文字的刺激或者训练,让大脑的生理结构发生改变,让大脑升级成为“阅读脑”,才会爱上阅读的。
·那“阅读脑”和“非阅读脑”的区别在哪里?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这两种人之间的大脑生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在葡萄牙,科学家分别在6组家庭中选取了一对亲姐妹来做实验,其中每一对姐妹的成长环境相似,社交活动相似,性别一致,各方面都相仿佛,唯一的差别就是姐姐不识字而妹妹受过教育。
他们通过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观察12名测试者的大脑激活反应,发现受过教育的妹妹们的胼胝体后部更厚。
那胼胝体又是什么呢?胼胝体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它的增厚使两个脑半球的信息交换更多、更快、更有效。
看到这儿,我想各位家长都明白了,没有孩子天生爱阅读,“阅读脑”是经过训练才会形成的。
“阅读脑”的训练是个长期过程,需要让孩子坚持每天阅读,不断训练,增强大脑神经的联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才会形成阅读脑。
·那我们该如何训练孩子的阅读脑呢?
对此,我总结了几条小经验,供大家参考学习。
尽早开始亲子共读
我们前文说到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脑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幼儿时期正是宝宝脑部发育的快速时期,所以家长们应该尽早的开始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看书习惯的良好手段。亲子共读时间越多,孩子就更能从看书、阅读中得到快乐,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兴趣,然后逐渐地过渡到自主看书、学习。
不过,亲子共读,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书上的内容,也不是非要让孩子多认几个字。教育专家对照研究中发现,一组不顾孩子大脑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识字的孩子,到小学三年级以后,阅读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在进行亲子阅读时,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时要声情并茂,模仿书中人物的口气,夸张地读,再配上夸张的表情。例如读到狮子说话,就用大嗓门,要是老鼠,就用尖细的声音。越夸张越好,能把孩子逗乐最佳。要知道,对于孩子而言,父母饱含情感的读书声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而且,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是对孩子的语言启蒙是大有益处的。
坚持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要想孩子拥有“阅读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坚持每天阅读,形成阅习惯,不断训练,增强大脑神经的联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
而且,坚持阅读不仅仅会赠与孩子一个“阅读脑”,还能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及发展。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我记得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曾经吃过食物的营养会被身体吸收,长成肉和骨头。曾经读过的书,会化成智慧和知识的养分,滋养人的心灵,武装人的头脑,让人在事业、亲情、爱情方面更加睿智,从而受益终身。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都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进步大部分都是在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要想孩子有一个“阅读脑”,父母也要养成阅读习惯。
曾经有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读书量不足1本,而其他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都在30本以上,就连我国人均藏书量也只及国际标准1/10。
教育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家中藏书500本的家庭,平均能将孩子的教育向前推进3.2年,且这些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的可能性要比家中无藏书的孩子多出19个百分点。
前些日子有位妈妈问我:朵妈,你说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到底是选择孩子喜爱的书,还是选择我们希望他看的书?
我觉得这件事上,我们不妨向欧美的家长看齐,美国爸妈在孩子的阅读上,会给予了孩子比较大的自主选择权,80%以上的的孩子都会自主选书。
而且孩子自己挑选的书,他们会更愿意去读,也会感受到更多乐趣。在这种乐趣的加强效应下,会持续地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呢,我为大家准备了几篇关于读绘本、选绘本的文章,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点击看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