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为工作方向调整进入新的专业领域,基于完成工作任务要求,需要短期内快速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断运用和检验,日常工作之余我最多思考便是 如何快速有效学习知识?如何才能减少跨领域学习的时间?跨领域学习要学什么?
学习的过程每天都在进行中,包括我正在书写和整理这篇学习思路总结,不能说这个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收获,但每一天、每一周在工作中得到的阶段性成果和反馈,都是驱使我坚持思考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01 先搞清楚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当进入学习的时候,你首先要想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拿我自己来说,我最大的动力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是啥?根据每个人经历和发展阶段,其理解也是不一样,个人认为: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是输出决策的质量。
我希望提高的是输出决策的质量,在未来能做更多有价值、有效的决策。从这个角度,知识就是助力我决策和判断机制。
举例描述一下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程度从一颗星开始递增:
1..为了考试的学习,比如“计算机理论”,一颗星;
2. 为了好奇心的学习,比如“有哪些设计模式”,两颗星;
3. 为了日常应用的学习,比如“日常任务中的模式优化”,三颗星;
4. 为了应用加传播的学习,比如“不同场景中如何选择设计模式”,四颗星;
经验总结,只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才能更有效的吸收和沉淀知识。
02 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人跟人不一样,根据不同的特质一般会分为: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 学习类型,至于怎么判断自己是哪种学习类型,书籍和网上资料很多,这里不做延展了。
搞清楚了自己什么类型,再来看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哪种类型:
结构型:结构主义侧重于注重结构,体系化的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透过表象去找到底层的交互关系,是为了创造。例如:经济学、医学等
自然型:自然主义侧重于模仿式学习,更注重技艺和知识内容本身,学习的目标不是创造,而是使用。例如:外语、书法等
03 建立自己的学习清单
明确动力和目标的,就是一个锁定学习范围的过程;结合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还需要整理一个学习清单,清单的范围由动力和目标来圈定。
(1)纯知识、专业知识:例如内部资料和干货知识、行业、专业基础知识
(2)关联和背景知识:例如该领域、行业的历史,发展、变化和趋势
(3)创造性知识:书本上、资料库里找不到的知识,这类需要通过行业人才、牛人的交流和讨论才能习得
清单的目的是给自己一个大纲,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学习地图。
04 别光学,得用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么一种说辞:
等我学好了写作技巧,我再开始写文章;
等我学好了演讲,我再开始在公开场合说话;
等我学好了编程,我再开始写程序;
。。。。
等你觉得都OK的时候,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我个人认为高效、快速的学习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其应用程度。能够应用的地方就一定要尝试应用,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失败的经历更够让你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准下步努力的方向。
05自我赋能,自我制造反馈
工作中的学习绝大多数都是自学,需要自己去制造反馈,没有反馈就不知道学习结果,容易导致学习的懈怠和走偏。
举个例子:
最近的一个工作任务是需要和研发团队配合,基于未来的发展探索更合理的、更灵活的设计模式。大方向和大目标大家都清楚了,但产品的岗位上具体以哪种形式,以哪种维度,输出什么类型产出物,从而为整体的目标提供落地的“降落伞”,这是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的好的方案。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通过干货知识的学习、软知识的分析,尝试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并与研发、架构团队讨论碰撞,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应用加自我制造反馈的过程。
反馈是由内部和外部构成,外部反馈是由对外提供价值来获得,而内部反馈应该自我赋能来获得。
结语: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你我仍在前行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告诉你“干嘛总是这么较真儿,对自己这么多要求和原则?”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必要去解释,因为在学习者的眼里,成长充满了乐趣,我们欣喜于在沿途中找到自我赋能的方法,源源不断给自己以能量。
不为别的,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