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下了课冲去饭堂,只要比想象中的早一点,前面排队的人少一点,就会觉得感觉还不错,尤其是感受着后继队伍的轰轰烈烈时。终于到你时,若发现阿姨比平时多给你打了些饭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
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好了那么一点点,就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只是之前我并未对此多加在意,直到我看了《哈佛大学公开课》里面的《幸福课》。
有那么多的公开课,我却偏偏选择了这门,原因显而易见,我觉得自己并不幸福,或者说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幸福,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
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到了这“一点点”,因为如果有人问你:“你幸福吗?”你通常是觉得茫然的。幸福有衡量的标准吗?如果要说绝对的标准,答案是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和定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只是这样笼统的问,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免感到疑惑:“我幸福吗?怎样才算幸福?是跟我自己比还是跟别人相比呢?”
老师就此提出了“happy”和“happier”的区别,对于个人来说,只要“happier”,就能够感到幸福。
美好与幸福,都不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多出来的那一点儿,正是那小小的通常会让你忽略的那一点儿,决定着全部。
老师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容器,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它自身还可以改变形状。你的内容可以比之前更多,形状也可以比之前变得更好,这个更好在于你如何接纳里面的内容。
是积极,还是悲观。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失败了,有人否定自己,一蹶不振,而有人很快就接受了结果,然后去思考:“失败了,为什么?然后呢?”
两种态度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显然就不可能从中得到幸福感,而后者会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在以后的机会里获得成功,从而收获幸福。只要在那一刻偏向积极一点点,就能朝着美好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也是”一点点“的差距。
就好比两个容器,一个是正三角,一个是倒三角,倒同样一杯水下去,一个水位高很多,而另外一个只是平平。你的形状,决定了你能从生活里转化多少能量,从而决定你的高度。
回望过去,我把自己的心压得太紧,生活中的很多小小的幸福都被忽略殆尽,好像非得有什么大事才能让自己开心起来。人生不是电视剧,哪里有那么多转折,踏踏实实地体会生活才是得到幸福的不二法门。
重要的不是“happy”,而是“happier”,我们的生活,都需要一点点小的转变,化“y”为“i”,然后去细细感受,把后缀“er”加上,便得幸福。
以后的日子里,不要再伤春悲秋,要看春花也喜,拾秋枫也笑,让细枝末节都化为幸福,那么生命一定不会阴暗。
让自己更幸福,只需那一点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