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名叫北牛寺村,位于浐河东岸,桃花潭旁。村子不大,五百余户三千多人。
我村子没什么大名气,所以村名怎么来的也没有正统的说法。不过,出于好奇在三番五次询问父亲,才得了个大概。很久以前村口有个寺庙,以前信佛的人多香火也是颇为鼎盛,慢慢的周围形成了集市,农家人自己种的菜,生意人的小商品,都成了大家交易的货源,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因寺庙旁专门有块地方用于牛羊交易,慢慢的人们变称此地为牛市,后来因为陕西话市和寺发音一样,且在寺庙旁变成了现在的牛寺。牛寺以北为北牛寺村,以南为南牛寺村。附近还有两个村子以安和邸两大姓氏宗族组成的安邸村还有主要以郭姓地理位置在灞河以南的郭渠村。我们这四个村子连在一起成为了一片聚集地,相互往来。
经过时代的变迁,寺庙成了我小学母校——牛寺小学,现今因为周围的不断发展,郭渠村和南牛寺村已经征地拆迁,牛寺小学也已经搬迁改名。只剩下我家所在的北牛寺村和拆了一半僵持不下的安邸村。
小的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大片的耕地,每家都是地地道道勤劳朴素的农民。我们四个村子主要农作物以葡萄为主,少数种有猕胡桃、苹果、桃子等果树。我家有四片土地,四亩左右,两片地种的都是葡萄,一小片种的麦子,后因麦子不值钱也改种葡萄,还种了二伯家的一片猕胡桃地。我家的果树地主要由我母亲一个人耕种,我舅爷(母亲的父亲,西安有些地方叫姥爷,有的叫舅爷)是七八十年代农村人羡慕吃公家粮的工人,母亲自小基本没干过农活,初中毕业十七八岁便开始在舅爷的厂子做临时工,挣日结工资。没几年就和父亲结婚,开始了种地生活,而且基本上都是她一个人在地里忙着。
为什么地里的活都是母亲一个人干呢?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奶奶一直生病身体不好,长期卧病在床,我小学五年级时她就去世了。爷爷,一直在二伯的五金店里工作,过年过节才回来。我对爷爷的记忆不如舅爷深刻,因为爷爷很少在家而且他在我上初三的时候也去世了,他一直在外工作,只有在去世前半年因检查出疾病才回到家中享清闲。爷爷奶奶有七个孩子,父亲最小,所以他们去世的时候虽然我很小,但其实已经七十五六岁了。父亲平时都是和二伯还有村子里的一些叔叔伯伯在外面做零工。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种地根本无法维持家用,家里的主要来源还是父亲打工的工资。可是,土地在那里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可能的让它荒着的,因为农民对土地爱的深沉。二伯一直在外面开店接一些水暖电等一些小活,二妈有时要管店还要种地,忙不过来,就把一片地让我家种,这就是我家猕胡桃地的由来。
母亲是个勤劳的人,从不抱怨。农忙的时候父母亲都会起的很早去地里,等到七八点左右父亲就会骑上自行车去人市上揽活做工,母亲则忙到日头高照,在热的受不了的时候回家。农村人种地,除过冬天不用天天去地里,其他三季都要悉心照顾葡萄树以期盼能结好果子。去地里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太阳出来就下地里去,热的受不了就回家做中午饭、吃饭、午休。下午,太阳带来的燥热褪去一些后,再去地里一直到天空零星出现几颗星星便开始陆陆续续的回来。吃完晚饭,在家门口与邻居谝会儿闲传(聊天),再晚看会电视,早早就休息为明天干活攒够力气。
PS:按照目标每天都要写文章,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觉得把记忆中的家写出来,但是开始构思后发现要写得太多了,所以将分为几天连续的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