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学画画,课堂上共有两个孩子,都是初学,我家宝5岁,另一个孩子4岁。我和他的奶奶在边上看着。
老师教得很好,很耐心细致地引导,而我一直在观察。虽然是第一次上课,由于在幼儿园训练过写字,家宝握笔已经握得很好了,手提粉刷大幅摆动,还挺像那么回事。另一个孩子年龄稍小,还不习惯握笔,但也在尽力抓着,虽然还不能掌握自如,但也在控制范围内。可是他的奶奶却太着急了,她一直在指挥:手拿紧,笔抓好,不要画得太小,要有细节的画。孩子明明已经在画下面了,她还在说,要画下面,画下面,后来干脆自己捉住孩子的手代替孩子画画,结果,那个孩子有些无所适从了。 最后还是老师看不过去,轻声提醒奶奶不要太着急,老师会引导孩子的。随后老师加强引导,孩子一会就适应了。
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孩子没学会,而是我们太着急——孩子总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
我们总是太着急,太想替孩子做好所有工作,太想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其实自己有能力去学习和解决,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小孩子。
生命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那是大自然的奇迹。小羊羔生下来几天就会跑,小狮子生下来不久就可以相互撕扯锻练捕猎技能,这是天赋,是基因。求生的本能让他们从坠地时就开始锻炼自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可能从出生时就丧失了自我学习、应对困难的能力了呢?
人类的天赋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成为万物之灵呢?是人的身体很强壮,还是爪子很锋利,还是说会飞翔、会游泳?当然不是,人类的天赋在于他的好奇心、上进心、进取心。好奇而阳光,时时追寻有趣的事物,探求其中的乐趣,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至今的源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破坏孩子的这种源动力,而让大人们已经成型的固守成规的世界观影响孩子?
太多的中年人,曾经也是追风少年,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反而将自己愈加局限于一个小环境,害怕改变,害怕冲突,自己不愿意从小世界中走出,也抗拒着外面的世界进入。这样的人,显然已经丧失了向上的源动力,等死而已。 而孩子还小,他还没有经历过,还处于探索这个世界的时期,大人们怎么忍心折断他的翅膀,让他成为未老先衰的中年人?
大人们总担心我不去插手,不去帮助孩子,孩子们会不知所措,不会去面对未知的困难。其实,这完全是混淆了引导与干预的界限。干预,是以自己的认识带着孩子走到早已经人尽皆知的大路上,最终扼杀兴趣。而真正的引导,应该是像老师一样不光能激发兴趣,导引兴趣,更能让孩子驾驶兴趣的小船走到探索的彼岸,发现新的世界。
启蒙,需要的是引导而非代替,更不能是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