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燕升老师
和王珮瑜老师
今天转载一篇文章。
一直很喜欢白燕升老师,他主持的节目是《戏曲》,他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代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谱写乐章”,和他一样,为传统文化~京剧~传播传承的艺术家王珮瑜老师也是一直在不断为京剧创新和发展在进行中……
以下为“山西传媒学院 燕遇梨园”的文章:
戏曲表演艺术家既要守土有责,更要开疆拓土;既要做好“发球者”,更要做好“接球者”
原创 山西传媒学院 燕遇梨园 昨天图片
参加论坛的嘉宾和专家合影
图片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
图片
今天(10月19日)上午,“守正·创新——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国剧协顾问廖奔,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等领导嘉宾,20多位戏剧表演艺术家、理论家,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评论委员会专家、中国剧协中青年一线戏剧骨干研习班学员等参加论坛。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主持论坛。
上午的论坛中,越剧名家茅威涛、文化和戏剧学者廖奔、昆曲大家蔡正仁、晋剧名家谢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话剧名家侯岩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山西传媒学院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创始人白燕升依次发言,就构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白燕升做了《漫谈表演的“接发球”和传承传播》主题发言,以下为全文。
图片
漫谈表演的“接发球”和传承传播
白燕升
我刚刚进央视工作的时候,赵忠祥老师和我说,一定要明白观演关系的状态,“演出不只是自己的事,观众也在和你一起完成。当你眼睛看着镜头,心里要想到你最爱的亲人,真心去体会所感所悟,迅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相信你,这样就成功了一半。”他还说,“不要装腔作势,不要显摆,不要把假大空当成高大上,一定要做专业化的主持人。”我在央视时不是没有机会去主持其他节目,但因为赵老师一直嘱咐我要走专业化的道路,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守住这份寂寞,所以我坚持做戏曲,一直做到现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持与表演其实是相通的,以观演关系为参照物来说,戏剧表演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观众视角下的表演,是多重关系下综合呈现的结果,因此谈表演经验和艺术传承不能割裂地谈。除了艺术家个人的努力之外,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不能与市场割裂
王珮瑜是当前的京剧明星艺术家,她二十几年前在戏校的时候我就关注到她,感觉她比同龄人成熟。她不怎么爱说话,但她说出来的话都非常精准,有分寸、有界限。我曾问她:“你的座右铭是什么?”王珮瑜说:“我每天都在寻找和梅兰芳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包括艺术境界、艺术修养,也包括知名度。这个回答让我相信她一定能成功。如果一个演员不想成名,只是赖在那里等国家养着,还有什么奔头?如今,王珮瑜确实出名了,把京剧传播给了更多年轻人,这就是守土有责。如果戏曲演员成不了名,那是失责,还怎么传承传播?戏曲人如果守不住自己的阵地,把市场都让位给了流量偶像,这不是别人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无能。
表演不能与观众、与市场割裂。艺术要有观众和市场,才能有长久生命力。因此表演者要有传播意识,也就是市场意识、观众意识,要让更多观众知道和欣赏你的好,才能有更好的传承传播。历史上诗歌、小说繁盛的时期,大都是因为外行人对它感兴趣,如果戏曲总是只有那几个老戏迷,吸引不了新观众,这是一种悲哀。所以我一直讲传播,也一直在坚持做传播。国庆期间,我和团队在廊坊举办了《戏聚廊坊 擂响中华》全国青年戏曲邀请赛,7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分别是:1180.79万、1054.99万、1102.74万、1180.79万、1219.86万、1517.84万、1981.11万,合计达9238.1万。一场直播一千万多人观看,在戏曲传播史上史无前例。这是什么概念?一个一千座位的剧场,场场满座,得演1万场。所以,戏曲艺术家一定要认识到现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要与时俱进,学会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联姻。
表演者要有传播意识,但不能被“流量”绑架,不能为了那点可怜的流量而降低身价,低俗媚俗。现在抖音、快手上有不少自降品位、哗众取宠的表演,我真不希望这样的声音充斥于戏曲界。戏曲演员应当要有真功夫,做真演员。表演绝不是迎合观众,而是要引领,要建立合理的观演关系。表演不是庸俗地“要好”,而是服务于人物,明白了这点,才明白表演该在何处用力。比如,梅派大青衣李胜素就说过,“我不追求现场的'火爆',那不是梅派。”李胜素一直坚持梅派的中正平和,所以她才成为当今最接近梅兰芳气质的梅派青衣。
图片
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为白燕升颁发论坛证书
二、不能与搭档割裂
要相信搭档、珍惜搭档。现在一些舞台搭档之间彼此是缺乏信任的,甚至是暗暗较劲,都想把对方“压下去”。但表演其实是互相成就的,每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京剧大家李少春与杜近芳,还有京剧名家于魁智与李胜素,都是相互成就的黄金搭档。他们在长期合作中,相互影响,成就了对方变得更好。这样的搭档多点,是戏曲的福,也是观众的福。
三、不能与剧团割裂
剧团是一个艺术集体,那些令人称道的好剧团都不止一个角。比如过去北京京剧院有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中国京剧院有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但现在的剧团很多都是一枝独秀,这不是好事。
角是红花,剧团是土壤,没有枝繁叶茂,哪有花朵芬芳,更不可能百花齐放。因此,角不能只做索取者,也应该做回报者。但现在有些人不注重培养剧团的四梁八柱,只把年轻人当“底包”,不给他们成长冒尖的机会。如此一来,既阻碍了年轻人的成长,也限制了角的艺术进一步提升,更损失了戏曲的长远未来。功成名就的院团长,最重要的任务不在“发球”,而在于“接住年轻人的球”。
国庆期间刚刚结束的《戏聚廊坊 擂响中华》全国青年戏曲邀请赛,部分参赛演员就遇到了种种问题。陕西的一位演员临参加比赛前,因为被剧团临时安排演出任务——而且只是幕后合唱,却请不到假,最后只能哭着退赛;北京的一位演员,剧团距离廊坊仅几十公里却不支持演员参赛更不给安排助演,演员只能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的师姐求助,最后师姐从云南赶来为他助演。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部分艺术家只把剧团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年轻人当成附庸,只索取压榨,不给予滋养和回报。长此以往,团将不团,戏将无戏。
四、不能与传承者割裂
流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代代传承者支撑起来的。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到张君秋,从谭鑫培到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到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百年来的戏曲发展史证明了必须要老师真教,学生真学,才能做到传承,做到守正创新。但现在一些拜师并非如此,师父收的是利,徒弟拜的是名,只不过是各取所需,有的甚至是批量收徒,回头再见面,师父认不出徒弟,徒弟找不着师父。
在谈传承时,我们常常谈到“复制”和“超越”,但每个人的艺术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就连王羲之酒醉醒来,都无法重写自己的《兰亭集序》,更何况他人。因此,艺术上其实谁也不可能复制谁,谁也不可能超越谁。怎么办?不要模仿,不要复制,更不要奢望谈超越,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艺术素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高峰就足够了。
图片
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主持论坛
五、不能与“戏”和“曲”等创作团队割裂
一个演员要明白自己适合演什么戏,有的角儿选的戏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只演两三场就刀枪入库,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许多院团的工作重点不是在开拓市场上,而是在寻求国家的各种资助上,靠财政包养。
角儿需要自己的代表剧目,但剧目是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有赖于创作团队对表演者各方面的支持,如剧情、唱腔、表演特点要适合某位特定艺术家。著名作曲家万瑞兴为京剧程派名家张火丁《白蛇传》《江姐》等剧目设计的唱腔,著名剧作家王仁杰为梨园戏名家曾静萍创作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的剧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样的合作是演员和剧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六、不能与理论思考割裂
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迭新理论。表演艺术家不能光重视实践,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思想,有理论意识。比如,李少春说自己是“李少春让林冲支配李少春”带有中国程式体验特色的表现派,哲理深邃,为戏剧界所罕见。这是什么意思,李少春一定要是林冲,让林冲支配李少春的唱念做打来塑造林冲,同时又不是完全沉浸在人物中,而是时时刻刻意识到李少春还在,是调动李少春的唱念做打来塑造林冲。因为有这样高级的思想,所以我们看他的戏,很难分清那一刻他是李少春还是林冲。
李少春文宗余叔岩,武宗杨小楼,演老生看不出武生的痕迹,演武生看不出老生的痕迹,不仅能演传统戏,也能演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还能演猴戏,演什么像什么。他还集编、导、演、唱腔设计于一身,融京派、海派于一炉。因此他被称作“李神仙”。他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是先天条件的优越加上后天的勤奋钻研,使他十分系统与完整地继承了前人的艺术精粹。时代的变迁与潮流的驱使,使他投身于现代戏的创作与开拓之中,为京剧提供了一种方向和可能。他是那一个时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是一个实至名归的承上启下的大师。如果说程长庚们在京剧的土壤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谭鑫培们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梅兰芳们让这棵树开枝散叶,那么李少春们则让这棵树结出了硕果,这就是李少春的艺术高度和地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思想高度和理论高度。
图片
七、不能与生活割裂
戏剧是对生活的再现,表演方法源自对生活的提炼。特别是戏曲程式,是前辈留下的财富。但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老程式面对新生活,有些时候显得“不够用”了甚至是“脱节”了。怎么办?除了继承传统,还必须要与时俱进,深入当下生活,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表演手段。
在众多剧种里,京昆的历史悠久,艺术积累丰厚,可以称为龙头老大。说实话,国家对京昆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也是最多的。但是,京昆因为条件相对好、规矩多,历史包袱也重,有时就像博物馆里的器物,“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墨守成规,显得朝气不足了。可是,地方戏不一样,地方戏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特别是基层。地方戏得到的支持、受到的关注,可能不如京昆,但显然更接地气儿。我的一位朋友说,看了《戏聚廊坊 擂响中华》这次大赛,感觉地方戏对京昆有点“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这个比喻很形象。我想,京昆要居安思危了,高高在上、放不下身段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对京昆的青年演员善意的提个醒。你看,地方戏那么鲜活,那么有冲击力,一定要善于学习。还是那句话,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
昨天(10月18日)晚上看了婺剧楼胜的折子戏专场,真的很震撼。楼胜是优秀的,楼胜也是幸运的。其实戏曲界还有许多优秀青年演员,比如京剧武花脸马敬帅,河北梆子闺门旦、刀马旦张警月,越剧女小生陈丽君,闽剧小生杨帅,石家庄丝弦老生齐卫锋等等,所以我真的希望中国剧协能够善待所有年轻演员,让年轻演员都能够有机会成才成名。
我自己也有这个体会。“金话筒奖”是主持界的最高奖,在申报“金话筒”时,由于申报名额有限,戏曲节目的影响力没有其他节目大,台里从来没有报过我。我相信自己够格,但没有名额,怎么办,于是我自己把申报资料报到了当时的国家广电部。我很庆幸,我成为了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申报并获得“金话筒金奖”(全国十强)的主持人。我感谢广电部和中央电视台对我的包容。从这个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个人努力和自信很重要,但机遇和外界肯定也很重要。因此我斗胆建议,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申报不能只有各省剧协推荐一个通道,也可以尝试开辟演员自己报名的通道。
八、结语
从七个不能割裂可以看出,表演艺术的创造与传承,绝不仅仅是表演者个人的事情,也绝不仅仅只是表演本身的事情,它既有赖于艺术家个人的道德与艺术综合素养,也有赖于一个良性竞争而又包容开放的行业生态。期望艺术家们,尤其是功成名就掌握“权力”的艺术家们,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眼界,做好“接球者”,接好观众的球、搭档的球、团队的球、年轻人的球,进而接好前辈的球、生活的球,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传承者传播者发展者。当所有人都有“接球”意识,形成你来我往的良性循环,行业生态才能越来越好,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艺术家,让观众感受到戏剧舞台上艺术与人格的双重魅力。
这些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之付出的践行者,他们是经历了风雨,才遇见了“彩虹”!!
白燕升老师的演讲——很喜欢、敬佩!敬佩白燕升老师这几十年都在为中华戏曲摇旗呐喊助威,为弘扬戏曲,宣传演讲一千多场………
感恩遇见您们!愿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越辉煌……
感谢原作者分享。
爱上瑜氏音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