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兰兰
图 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
视频 天籁 顺其自然
——綦走八年7次(总第491次)活动总结(一)
“綦江”这座地域城市,元朝时綦江北部为南川县,属重庆府管辖,南部为播州土司杨氏所占,为南平綦江长官司。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在重庆(原四川)建立大夏国,派出军队把占据綦江南部的播州杨氏赶回到川黔边境的贵州境内,将綦江南、北两部分合为一体,统一在一个行政区域内,设置綦江县。綦江县名一直沿袭。
尽管建国以来重庆的行政辖区多次变化,50年代7区3县 ,“綦江”就在三县之一。
上世纪60、70、80年代8区3县,9区4县,9区12县,直至1997年6月18日重庆由地级市升为直辖市挂牌,2011年11月綦江由县升区至今,“綦江”也都是独立存在,从没有更名或合并。
这说明“綦江”一定有其独立存在的史地人文价值。
2023年12月3日,“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渝南分队)再上新台阶,受到了重庆市史学界的关注和肯定,项目策划人被邀请加入“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要在三峡博物馆参加年会,特意把本次“每周一徒”的上午活动选择在这里,为重庆史研究会的召开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馆外博物馆,大坝雄伟眼
早上8:35分,綦走一行在博物馆附近的广场大厦停车场下车,原本周日应相对安静的人民大礼堂,因綦走一行着同一色“靓装”的到来而热闹起来。
首先映入眼前的宽广空旷的广场,嵌入蓝色玻璃幕墙的博物馆,蓝色玻璃幕墙在60来步青色梯阶与砖红色砂岩外墙墙体之间,好似浩瀚如汪的库水,源远流长,在博物馆正上方同样圆弧形的蓝色玻璃顶的映衬下,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高峡出平湖”的磅礴与壮观又一次展现在面前。
左右石阶上面的两个电子屏幕上醒目的“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的召语,展现了三峡百万移民雄浑的历史史诗。激励新一代重庆人不断开拓创新,奋勇前行。
其毗邻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外形酷似北京天坛“祈年殿”。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有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的巧妙结合,庄严雄伟,同三峡博物馆一样,也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集巴渝、三峡、抗战、移民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
其前身为西南博物院(1951年成立),1955年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大量珍贵文物的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
二、远古三峡观,壮丽三峡显
三峡博物馆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共有四层楼:一楼:《壮丽三峡》,二楼:《远古巴渝》,三楼:《抗战岁月》《历代钱币》《西南民族民俗风情》,《汉代雕塑艺术》,四楼:《历代书画》《历代瓷器》等。
9:00点,綦走一行身份证登记后作为第一批参观客人排队安检进入一楼展厅——《壮丽三峡》,蓝色幕布和浅明灯光将綦走一行带入三峡森林、河流与灌丛相嵌的原生态环境,在遥远的古生物身上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灰黑色白云岩堆砌的山峡场景门,蓝天白云下两岸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大峡谷,以及宽敞开阔江面帆船和深海游鱼。
场景复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湖水清澈见底,“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背景让人顿生一种错觉,仿佛置身于一条时空隧道中。
在这里看到的古人类标本,旧石器时代(距今204万年)的”巫山人“下颌骨模型。
汉魏时期文物——忠县乌杨镇发现的”乌杨阙”。
一市民拾得并捐献给此馆的重108. 95克,纯度达96%的西汉时期“偏将军印章”——金制官印。
东汉(公元25-220年)的”汉归义賨(cóng)邑侯”金印。
东汉石碑——“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巴蜀青铜器——“三羊尊”(商代),“虎钮錞于(战国),鸟形尊(战国)。
明代瓷器——“何朝宗制观音像“等三峡文物特色镇馆藏品。
以及重庆万州区盐井沟发掘的“爪哇犀”化石 和“东方剑齿象的臼齿”、“熊猫臼齿”、“华南虎、豪猪上、下颌骨”、“双角犀 的头颅骨、下颌骨“,“蛇头龟”等化石。
还有距今180万年前”巫山人“最后的晚餐”,在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水平层发掘出大量彼此交叉、重叠的象、貘、牛、鹿等大型食草类动物的前后股骨,在这些骨骼之间还发现了十余件石制工具。
“人类进化不同阶段身体雕像”,“三峡移民厨房”内的陈设等,展示出人类的起源、繁衍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
“三峡纤夫”“长江上的纤夫”“山峡舟楫” 展现了自古以来,百舸千帆穿行在水流湍急、滩多浪稠的峡江上,书写着人类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征程,以及风云变幻的时代和惊涛骇浪的航程,见证了三峡人不屈不挠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船,是三峡人移动的家园,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
原位于三峡瞿塘峡口江心处,1958年冬政府部门炸掉的礁石堆——“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古代又名“犹豫石”让綦走人见识了夏季三峡暴洪,一江怒水直奔礁石,腾空狂澜,涡漩千转百回,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魏诗人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还原了远古时代,三峡一带的寂静、凄惨与悲凉。
屈原、白居易、李白、刘禹锡等诗人、政客都和巴蜀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他们的雕像也展现在博物馆内,刘禹锡曾有著名诗句描写——“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却呈现了江边居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兴旺景象。
三峡文化植根在山水之间,播撒于大江南北。
这里是诗的长廊,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壮丽诗篇干古流传。
三、三峡古碑刻,彰显古人文
还有大幅度的碑文题刻,无不显现出三峡及巴渝地区是豪杰驰骋的战场,巴渝儿女质直好义,英雄人物各领风骚:
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原位于瞿塘峡南岸白盐山峭壁上,当地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摩崖碑刻——“皇宋中兴圣德颂碑”,内容为赞美南宋高宗赵构让位孝宗赵眘的颂文。
此碑是瞿塘峡众多摩崖石刻中惟一撤迁至该博物馆展厅的石刻。
出土于重庆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时代为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景云碑”,碑额正中雕“妇人启门”图,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中间为隶书碑文,记载了汉代朐忍(今云阳)县令景云的生平事迹。其雕刻神采焕然,书法清新优美。
当代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的“白鹤梁石刻题记”。
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的“钓鱼城·1259”作为防御建筑的钓鱼城,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原置于云阳县飞风山麓濒江石壁上,曾移至张飞庙内保存“梁天监题刻”(公元514年)——“天监十三年十二月鄱阳王任益州军府五万人从此过故记之”。
四、跪蹲屈墓葬,释怀崖“弹丸墓”
墓葬与祭祀坑篇——大溪文化的合葬墓、器物坑。
巫山大溪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大溪文化墓葬,这些墓葬的葬式令人惊奇,从早到晚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直肢葬和二次葬演变为跪屈葬,再到蹲屈葬,最后又变为仰身直肢葬。
而“跪屈葬”,“蹲屈葬”似乎能说服万盛东汉崖墓群,綦走人对长宽高不足一米的崖墓不释怀的解释了,这也是此行的另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