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行业,有这样一种现象:
有一些优质的民营出版商,他门赚钱的能力很强,但他们花钱的能力更强,比如在对某本书的版权、制作、营销、宣传等的资金投入上,相比国有出版社来说,绝对堪称大手笔。
比如,前些年,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就是被某位民营出版商,以百万美元的天价斩获,一骑绝尘,而同样具备雄厚,甚至更多资本的国企出版社却选择了望洋兴叹。
是因为民营出版商花得是投资人的钱,宰卖爷田不心疼,所以不懂开源节流吗?
还是说,风险越大利益越大的强烈投机心理,让他们有着不怕扯到蛋的勇气,大步向前?
如果我们能对“熵”这个概念,有一点点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对这种现象,可能也就有了一点点的理解。
熵的定义是——
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不能做功的能量的计量单位。
也就是说在一个封闭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在能量的输入,它就无法做功,于是它就陷入到一个“熵”的状态。
当系统的“熵”不断增多,最终会达到一种平衡,这时的“熵”值最大,也就是“最大熵”。
当系统达到“最大熵”,我们就说它已经是一种死亡的状态了。
所以,我们又称“熵”为“熵死”
那如何避免系统陷入到熵死的状态呢?
答案是:打破平衡,让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持续不平衡的状态。
一个人,要维持身体的活力,就需要不断的吃东西,从外部摄取能量。
人吃东西,除去身体本身的消耗所需,剩下的就会转化为脂肪,在人体内储存起来,以备将来外部获取不到能量时,就可以通过自身脂肪的能量去供给。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断的吃,不断的从外部获取能量,但他又从不锻炼,那么摄入体内的能量,就变成了脂肪,不能被身体所利用,也就是无法“做功”,于是身体渐渐的失去了活力。
所以,当能量变成了脂肪,也就变成了阻挡外部能量进入身体的障碍。
一个人,如果任由脂肪的增加,轻则危害健康,重则导致死亡。
所以,一个人必须经常通过锻炼,把身体中多余的脂肪消耗掉,再不断通过从外部摄取能量,来保持身体的活力,这样身体才会健康。
这种运行方式,被称作“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一个开放结构,或者说是一个处于持续的不平衡,不均衡的状态结构。
人体是一个组织系统,企业也是一个组织系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和人体具有某种类比的关系。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要生存,就必须从外部摄入能量,也就是它必须赚钱。而这部分赚来的钱,除去维系组织正常运营,剩下的钱,就成了企业的脂肪。
和人体一样,多余的脂肪,如果不能及时消耗,它就会阻止企业从外部输入活力,企业就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伯凡日知录》里,提到华为的董事长任正非对钱的看法:
提到华为,他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花钱。
他要尽可能的花钱,而且要大把大把的花钱。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他觉得,看到那么多钱的时候,他害怕。后来他了解了熵的理论以后,他就更加意识到了,大把的银子放在企业里头,一定会出问题。
据说,华为在研发上已经花掉了2400亿元,甚至有些钱花得和他的主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华为花这些钱,变成了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却暂时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钱。
2008年,华为斥巨资在非洲拿下太阳能电站项目,要知道太阳能技术,和华为的通讯主业,没有任何的关系。
非洲很多贫困地区是没有电的,华为要想在非洲发展通讯系统,就必须要有电。所以,华为就自己研发太阳能技术发电,最终,华为的通讯业务成功在非洲落地。
大把的花钱,并不是要瞎花、乱花,而是把钱花在增加能力上,哪怕这个能力暂时用不上。任正非说:
“不是钱到用时方恨少,而是能力到用时方恨少,一旦遇到机会,你提前积累起来的能力,才能立刻派上用场。”
一个企业要想高速运转,那就永远不能依赖自身的资源去做事,而是要想办法,整合外部的资源,把它不断的注入到企业中去。
要挣钱,更要花钱,说起来容易,因为挣钱难,花钱更难。
有多难?想一想那些吃成大胖子,正在痛苦减肥的人吧,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