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
《模仿游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是拆书帮电影类拆书的素材之一,经过帮主推荐,昨天看了三个剪辑片段。
片段一:
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密码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艾伦·图灵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员埋头破译不同,他提出了用机器对抗机器的想法,要设计出一个破译器。但是这个天才不善于与人沟通和相处,想法不被认可。破解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亚历山大为首的组员和领导的排斥,最后他直接去找了丘吉尔先生。
当你的想法不被团队和直接主管认可时,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去找更大的sponsor。
片段二:
图灵获得丘吉尔的直接支持,拿到赞助资金终于可以去做破译机,并授权成为团队leader。他不顾团队成员的反对,开除了两个“菜鸟”语言学家,引起了团队成员的不满。他的团队没有和他一起参与破译机的制作,不仅不认可他的想法,还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无意义,想去破坏他做的机器。他的女友敏锐得发现了图灵单打独斗的问题,帮助他将团队建设起来,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顺利完成了机器的建造。
唯有参与才能认同,任何人包括天才都要团队的支持。
片段三:
图灵的机器虽然做出来了,但是由于计算速度慢,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数千万种可能的计算。Sponsor对他的进展不满意,即将停掉投资,他也面临被逮捕的风险。在其他团队成员共同的保证下,Sponsor将他们的六个月出结果的期限压缩到一个月。眼看一个月的期限将近,一位负责截取密码的同时无意中提到的话给图灵一个启发。这个启发直接导致破译机的计算量大幅压缩,使破解从理论上可能变成了真实的可能,甚至扭转了二战局势。
基础研究需要长时间的验证和优化,更需要团队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心。
除去战时和天才科学家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图灵遇到的困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影子。方案得不到团队的认可,投资得不到主管的批准,产品或服务得不到甲方的认可等等,除了自己的努力,我们还要想办法找到更多的同路人。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