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就接到闺蜜的电话,“快来医院!Alisa病了!”电话那边闺蜜带着哭腔着急的说。
“什么,住院了?别开玩笑了,昨天是谁在朋友圈晒颜值拉仇恨?”我以为这又是她们的恶作剧。
“没跟你开玩笑,在离你公司不远的医院,下班快过来。” 说完那边就匆匆挂了电话。
我也没有心思再追问,换上平底鞋,出了公司就奔向去医院的路。
Alisa是我们闺蜜团的一员,我们私下里总对她开玩笑“颜高活好”,但这决不是空穴来风:从家乡来北京打拼,漂亮能干,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平时生活也经营的有声有色。
Alisa跟我们生活节奏一样,忙,一个月也难得小聚,交流更多是隔着朋友圈的相互问候。
到了医院才知道,Alisa一个月都没怎么吃饭,导致血压低,晕倒在办公室。
大家只当她太拼工作,每个人嘱咐了几句也就各自散去。
人都走了,躺在病床上的Alisa,瘦了一圈,眼神里充满了疲惫。
心直口快的闺蜜终于开了腔:”你多大了,不知道照顾自己?”
没想到,Alisa却先红了眼圈。
细问起来,最近公司遇到了一些阻力,跟远在法国的男友争吵,感情也出现了危机。整个人生都到了低谷。
说完这些我跟闺蜜都心疼起来。平时看着Alisa朋友圈阳光灿烂,岁月静好,真是无法跟眼前糟糕的生活联系起来。
朋友圈是个围墙,里面的人很幸福,圈外的人很辛苦。
朋友圈笑靥如花,谁能想到他也正面对生活的无奈。
晒着工作中如鱼得水,谁能知道半夜加班的挣扎。
“平时大家都忙,拿起电话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唯一的出口就是朋友圈,想说又不敢说,每天看着自己周边的朋友都是风和日丽,我生活里的狂风骤雨怎么发?有时候也只愿在没人围观的微博上发发牢骚,不敢在朋友圈说点什么。就算没忍住,一时间发了抱怨、吐槽、负能量,很快我又会删掉。”
Siri的一番话,让我们无言以对,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吗?
朋友圈的每条内容都是随意中的刻意。
想想自己平时也是晒晒出差中匆忙的美景,商谈时偶遇的美食,自动屏蔽了自己疲惫、无奈的一面。
原本,朋友圈就是为了分享生活,我们有意无意中都渐渐地将它当作一个自我形象塑造的工具,费尽心思地表现出令人艳羡的状态。似乎一切不太符合高规格的内容,都没有人愿意把它展示出来。
渐渐的,朋友圈形成了这样互相攀比的风气,并且努力地显示优越感,美食、美景、美颜……享受着被认同被点赞的数量,纷纷而来的赞美、认同,让人上瘾,而疲惫不堪的人只好选择沉默少言。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过“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想法或观点时,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某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
当你发现朋友圈一片祥和,就算自己的生活再无奈,也会变成不愿发出声音的“羔羊”。朋友圈让我们更快地结识朋友,更扁平的交流,利用零散的时间,就可以将周边的动态掌握,知道天南海北的变化。
视野似乎变得宽广,但心却更寂寞了。
事实上,我们本不该花费过多精力在这虚拟的圈子里。刷朋友圈的时间,不如走出去打理自己的真实生活。
最近网上一直都在流传Essena O’Neill的事件,一个18岁的网红,因受够网络带给她的虚荣和压抑,大胆承认网络上的完美生活都是假的,并宣布要关闭博客、Youtube和一些社交软件的决心。
“一开始我很享受被别人当成参考的对象,然后慢慢地,这种被人喜欢的欲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我感觉迷失、孤独和痛苦。”
Essena描述自己,经常花几个小时拍一张照片,然后再花几个小时修图,就是为了让大家称赞自己,喜欢自己。
网评说:这姑娘打了所有网红的脸。但里面有每个普通人的影子,只不过Essena是放大体。
其实在朋友圈中的优越,并不高贵,真正的优越是优于过去的自己。真正的生活即使平淡无奇,我们也该学着与真实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