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讲究直觉与体悟,凡是皆大而化之。大事如此,娱乐亦如此。看电影时满心愉悦,看完电影后文兴大发,但是写出来的,却是一腔洋洋洒洒的花式观后感。
只是这观后感也分三六九等,过于散漫,便失了分寸。一个不留神,便扯到了西伯利亚的荒寒地。秉承着东方式大宏观下的天马行空,却在讨论影片时要么失之纤巧,要么大而空洞。没有严密与审慎,更没有细致与探究。
以逻辑性为主导,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内在,以精密的分析罗列外在,内外兼修,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
然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
所以一直爱看电影的我,看了无数的经典片子,却最终没能写出一篇像样的影评来。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写影评,不是我想的那回事。这本书叫做《如何写影评》。
书的作者蒂莫西·J·科里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研究主任。在电影教育领域贡献卓越,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
他著作等身,出版许多电影方面的杰出作品,如:《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电影理论中的批评视野》等。
蒂莫西·J·科里根根据多年在电影学院的授课经验指出,很多影评者在写作影评时视听感受和遣词造句都没有问题,但一进入分析,便立刻进退失当。主要表现为:分析角度不恰当、论据不够有力、观点不恰当三个方面。蒂莫西·J·科里根主要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蒂莫西·J·科里认为,写作影评时,看电影前的准备工作、专业的电影术语、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文字表达能力四方面是最主要的。
一、看电影前的准备工作
人们看事物,往往容易以个人好恶作为评判的依据和理由。而确定电影的主题,就能帮我们避免这种心态的发生。
如何确定主题呢?
记笔记。
蒂莫西·J·科里认为,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只需要记录电影中即刻便能打动你的地方。
在第二次观影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你认为影片中最重要的三到四个场景、镜头或片段。也可以是你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
看完电影后,及时进行整理。这是你未来写作影评的方向与基本大纲。
蒂莫西·J·科里指出:“养成质疑影像并就其做笔记的习惯,会使你培养出一种将问题导向特定主题的能力”。
二、专业的电影术语
每一学科都有专业的术语和词汇。电影也一样。
在观影过程中,熟悉电影的专业词汇会让观影过程变得更加准确与清晰,在进行影评分析时,也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蒂莫西·J·科里从叙事、角色、视点、场面调度、镜头和画面剪辑、动画与3D技术方面分别说明了这些基础的电影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作者用《辛德勒名单》举例:在《辛德勒名单》中,整部电影用黑白色调呈现,直到片中出现一个穿红衣服的犹太人小女孩,小女孩穿着一条红裙子钻过火车逃跑。下一幕时,红裙子小女孩出现在一辆拉死尸的车上,脸朝下,但看到那条红裙,你下意识就知道:这就是那个逃跑的小女孩,并由她引发很多的联想。
我国著名的文艺片导演贾樟柯特别喜欢使用长镜头,在他的作品《站台》中,赵涛扮演的女主角沿着长长的石桥一直走下去,镜头有些摇晃,但让人莫名觉得心酸,总觉得这人生如此真实,仿佛就是自己一般。
三、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
蒂莫西·J·科里指出,评写电影有六种方法,它们是:电影史、民族电影、类型、作者论、形式主义的种类、意识形态这六种。
其中描写电影史的历史方法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探讨历史意识来厘清历史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在中国,作者论似乎很受欢迎。导演的个人特质会为电影的主题和整体风格打上鲜明的烙印。比如徐克导演的武侠片,比如王家卫的小资情调,都是用电影来诠释个人特质的最好表现。
四、文字表达能力
蒂莫西·J·科里提出,在写作影评时,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其次是概括你的主题。可以通过梳理笔记来整理出一个基本的大纲。整理好大纲后,用合适的词精确地表达,避免陈词滥调,将词语组成简洁的句子。
蒂莫西·J·科里说:“作者应该追求两个主要风格目标:简洁、有趣。”
之后,用精心架构的句子组成条理清晰的段落。
豆瓣上充斥着数以千计的影评,但大多数都以个人的直抒胸臆作为出发点,满篇充斥着自我认知却无法触动人,更无法吸引人。只有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抽丝剥茧探求分析电影的内涵与意义,用条理清晰的逻辑呈现给读者一副关于电影的专业评点,《如何写影评》就是这样一本教你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有章可循地写好影评的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