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读书笔记02-掌握“自由”
作者:福原正大
出版:湛庐文化策划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时间:2016年6月
推荐理由:说的是日本,其实对于我们国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福元正大,从日本庆应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银行工作,后来作为企业留学生在欧洲工商学院和巴黎高等商学院学习经营学和国际金融,之后入职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经与由欧美顶级名校教授们组成的团队一起工作。2010年创办全球领袖学校(IGS),致力于培养全球化的领导者,教学对象是以海外顶尖学校为目标的学生。
Q:规定违章停车将判处死刑之后,再也没有人违章停车了,这是恰当的法律吗?你怎么看?(选自2011年牛津大学入学试题)
自由会受到平等的威胁吗?(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题)
这一章要探讨的是:自由到底是什么呢?“人在追求自由吗”, ”大多数人追求的自由是什么“?“个人自由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承认呢?”“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是什么?”
先来看看哲学家们认为的自由。
01. 约翰·穆勒的“自由”。约翰·穆勒在著作《自由论》认为:人基本上是自由的。可是不能侵害他人的权利。在不触碰到他人的范围内,人可以自由思考和活动。穆勒还认为,建立社会的出发点不是“义务”,纯粹是“自由”。只要接受了社会的恩惠,就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就是说第一,不损害相互之间的利益;第二,每个人都必须要付出劳动并为此做出牺牲,每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说,社会保障你的自由,你也有纳税和劳动的义务。穆勒不只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信奉者,在社会和人的关系中,人的自由是“恰当的自由”和“应该有的自由”。比如我在的一个微信大群,群主信奉思想的自由,允许群内发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禁止的广告宣传都可以。请问你会怎么看呢?群员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可能有人会按照穆勒的观点认为,所发的广告属于公共区域,已经侵占了别人的权益,做为义务你必须发红包补偿。但是也有群员认为身在一个大群,是为了共同成长的目的而来,我不希望被各种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所打扰,甚至不痛不痒的抢红包也属于垃圾信息的一种。对于我个人来说,此群已经成为我观察其社会行为的群,而不会再去探讨话题了,因为我每次打开,发现广告满天飞,这种被打断思路的感觉很差,于是仅仅为了观察社会行为而没有取关,将它设为不被提醒的群。我不知道究竟群主信奉的是什么样的自由,为了小部分广告手的自由而损害广大群友的自由?
02. 康德的“自由”。康德是18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人原本就具有正确的,并按照道德观(理性)去行动。只有按照道德观(理性)去行动才是真的自由。也就是说你以为你是在自由行动,但是如果这个行为违反了正确的道德观和理性的行为,就意味着那不是自由。还是说回我所在的那个大群,按照康德的观点,发未经审核的广告在公共区域,对照你的道德观和理性,都不是正确的行为,也就没有那个自由。康德的自由观倒是干净利落,问题是如何认定你的理性行为不是别人洗脑植入让你去做的呢?这就引出了下一话题。
人到底有自由意志吗?
多年前,看张德芬女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那副马车夫的画作深深地烙在脑海里。马以为自己在选择方向自由奔跑,其实是马车夫在控制着它,马车夫也是由坐在车厢的客人来决定方向的。这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图景呢?李普曼(著有《公众舆论》一书,美国政治评论家、记者)就认为,很多人习惯通过电视、报纸、媒体获得的信息,其实是精加工到不需要我们思考的信息,按照信息制作者希望我们理解的样子发布出来。当我们看到这些信息后得出的结果其实是同质化的,思想也渐渐趋同,这就是李普曼警告世人的“舆论”可怕之处。
各位在看的最新美剧《西部世界》中的甜水镇的接待员们,每人有每人的生活工作,看起来不尽相同,其实都是现实人类操控的“牲口”而已。我们现今无法避免外来信息对我们的影响,如果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的接受方法”和“认知的方法”。多些怀疑态度去审视自己,思考这是否是独立做出的想法或者在对于一件事情是否足够多的信息了解基础上做出的决定。现在已经属于计算机算法和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越来越走进工作生活,未来要做出某样决定,更借助于这些先进科技。
03,弗洛姆的“自由”。他认为获得一定自由的人不会积极(无限)地追求自由,反而会逃避自由。因为人获得的自由越多,孤独越多。中世纪以来,很多战争口号都是为了自由而战,在他看来,那都是“消极的自由”。现代社会,人们并不是在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只不过是在追求“感觉舒适的、受到限制的自由”。如果想实现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自由,你就会越来越孤独,逐渐失去和他人的联系。很多人无法忍受这种孤独,因此即便放弃自由,也要寻求与他人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现代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完全接受了文化模型赋予的人格,和周围的人并无二致,也就是网络所说:你觉得自己很独特,其实在网上和你一样的人很多。这个很像在迪斯科舞厅里群舞,看起来是独自或者小群体HI,其实更多可能是大部分人是跟着DJ和领舞的节奏而舞动,你以为自己“似魔鬼的步伐,摩擦”,其实只是殊途同归而已,没什么不一样。
正如《精要主义》这本书中提到,精要主义者认定大部分东西是毫无价值的,正如真正的知识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部分甚至萦绕在我们周围的80%以上都是元知识带来的知识的解读和衍生。现今,由于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代价更小,所以也就更容易束缚自己,让自己成为知识的奴隶。也就是说,认知将会越来越重要,唯有艺术地选择才能带来更大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看看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自问下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是不是答案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多年前,一次早会上,我问同仁们什么样的人生属于成功人生?相信我,那些答案不是你想听到的,因为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我一点也不相信那是真正的成功人生。因为你不是欧美人,也没有养成开豪车,抽雪茄,喝红酒的习惯,何必去刻舟求剑?就我的理解,互联网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也跟你达成了友好交换协议,你交换了你的时间来得到纷繁也许也不重要的其它世界,你用了某个便利功能,交换了你的某种能力,比如动手能力,记忆能力,思考探索能力。于是,什么启发性的开导,禅机公案般的故事带来的思考的快感这样的感觉都没有,一切都是那么短平快,切入重点,快速出结果。
也许有看过英剧《黑镜》,每一集都会带给我触目惊心的反思。比如第三季第一集的《暴跌曲线》,女主角因为想让自己网络信用评分达到4.5分以上,可以曲意奉承上司,远离甚至厌恶低分者,在生活中一派做作的派头,刻意靠近高分者,希望通过女友的婚礼煽情演讲而加分,结果事与愿违的故事。回想起这两天支付宝的信用评分在750分以上才能评论生活号某些帖子的新闻,感觉这样的时代真是会很快到来,我们会越来越被看不见的东西所绑架,而且心甘情愿被绑,因为那些会带来实惠,比如出门的便利,购物的打折,以及信用贷款方便等。所以,这个时代其实是对自由无感的时代,是追求快感的时代,有着叶公好龙式的向往,浅薄,意志很难坚定的时代。如果还想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算计的杂念,唯有和喧嚣的便利产品保持距离,至于大隐隐于市这样的水平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到终南山去独住问道,也是山高水远的。那就学习冥想,偶尔放空自己,写写长文,理理思路,做个对自己要求再高点的普通人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人在思考追求什么程度的自由时,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自由和平等”。
书中提到了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主张。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的《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认为完全自由和完全平等的社会是理想型的,但是这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到底人是更重视自由,还是更重视平等呢?
通常人们觉得平等比自由更可贵。但是,托克维尔认为,自由有时带来的危害是直接性的,而平等所产生的危害只会逐渐显现出来。同样两个面包,如果自由买卖,穷人只有饿死,富人全买走。如果讲求平等,富人觉得努力何用?赚不赚到钱都是一个面包。这样,社会整体经济实力就会减弱。这就是平等带来的危害,是逐渐显现出来的。同时,托克维尔还认为,平等会造成“个人主义”。因为平等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带来个人主义。干多干少,收入差别不大,人们就会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对身边人越来越漠视,忘记互帮互助的精神,失去努力的动力。因为保障人们生活的是国家制度,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看到新加坡,保姆式治国的国家,总理李显龙说如果不是外来劳工,新加坡就是淹没在垃圾堆里的国家。每次场馆演出结束,遍地的垃圾。因为每个民众都觉得收拾垃圾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国家需要解决的事情。托克维尔当年从法国来到美国,亲眼目睹了自由的美好。因为有了自由,人们努力工作,齐心协力,互相依存,建设更好的社会。托克维尔认为,这就是当年“美国的美好”。这也间接说明美国很多精英会在生前捐出大部分财产,他们会认为因为身处自由的社会,才有幸获得更多的收入,会认为这些财富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有社会的功劳,所以更应该理所当然地去帮助经济窘迫的人。
自由和平等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在社会事务多样性带来的个人冲突会迫使我们反复做这道选择题。当然,除了自由和平等的选择以外,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形态。比如网约车,恐怕和自由平等关系都不密切了,而是在玻璃天花板面前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了。再比如各地大学招生制度、房产政策等等。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很多人生思考,如果无法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剩下的就只有钻空子,暗箱操作,权利寻租,算计个人利益得失的层面了。
那么你希望自由和平等保持怎样的平衡关系呢?
你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安乐死,人有“选择死亡的自由”吗?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