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的基本内涵与教改要求
新课标的基本内涵与教改要求策略
一个核心——核心素养
两条路径——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三有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四大突破——素养目标、课程结构、学科实践、学业标准
五项对策——教学评、大单元、结构化、跨学科、作业和命题
一、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修习一门学校课程后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综合育人,综合性是从分解认识到整体建构。实践育人,实践性是指从解答习题到解决问题。
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三、培养目标,从培养追求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走向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四、从单一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发展为核心素养统领下“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标准。新课标四大突破:目标素养化,课程结构化,学习实践化,质量标准化。
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体现核心素养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结构化整合:幼小、小初学段一体化衔接
结构化组织:构建文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的结构单元。
结构化开发: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结构化实施:大单元设计,结构化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学科实践和学科育人价值是改造和提升学科教育的两翼,是学科层面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的两大创举。
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内容要求:(1)内容要求(内容标准),(2)学业要求(质量标准),(3)教学提示(活动标准)。
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五、新课标应对策略
新课标下课标教学,强化素养导向,聚焦学习任务,关注学习情境,注重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时代新课标下的教改三大焦点,学习性评价(教学评价一体化),真实问题解决(“做事”与“迁移”,进阶式目标(“双基”与“素养”)。
传统双基数学是掌握双基内容,核心素养数学是运用双基做事,把知识转化素养。知识技能在特定情境中潜移默化成做事的智识,做人的准则,即所谓核心素养。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知识情境化学习的核心 素养转化”,另一个是“素养目标实践化的情境学习”。就是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程实施中要改进教育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数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对策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
第一,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学习目标)
第二,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策略与过程)
第三,我如何确定已经把学生带到了哪里?(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课程“理”。学习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学习目标?包括提出哪些学习任务?(做什么),组织了哪些学习活动?(怎么做),运用了哪些评价反馈?(怎么做好)。是否高质量达成了目标?(达成标准是什么?达成证据是什么?怎样实现高质量?)
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新解读.
要想实现学习目标,评价先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中嵌入评价,验收成果也就是学习结果,使整个学习过程思维可视化,实现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用模板
课题 课时
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达成评价
学习目标.
嵌入评价
建构新知
迁移运用知识结构或思维图示
课后作业与测试
学业质量标准
逆向设计——目标标准化
设计思路、确定预期目标——确定评价证据——设计学习活动,关键就是以终为始,逆向设计。
阶段一:预期结果,此阶段将达到什么目标
阶段二:评估证据,表现性任务,学生如何证明自己达到预期结果。
阶段三:学习计划,学习活动,用什么方法达到预期?
表现性评价的要素构成与特征:确定目标,设计任务,制定评分规则标准。
学习目标是学生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它是完成某项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结果。
达标评价是指学生目标达成的依据,是学习成果(产品行为,过程)的表现、程度或标准。
课程目标细化分解为单元目标、学习目标,达成评价,学什么是学习目标的问题,任务内容。怎么学需要一定的策略、方法、程序,学到什么程度则需要导向、激励、嵌入式等评价来检测。
嵌入代评价——支持高质量学习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就是通过课堂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瞄向靶心的过程。
提出问题(或市置学习任务),也就是出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高质量学习),组织学习(个体、伙伴、小组或班级),表达成果(应答、汇报、展示、呈现);交互反馈(补充、纠正、质疑拓展)也就是出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按照标准点评反馈,整合提升(梳理、分类,归纳、指正)。
评价量表是一种真实性评价工具,是对学生的成果,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或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可分为复制,理解、运用、创造四层模型。
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该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
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
成果评价——诊断学习成就和验证目标达成
评价内容有自评和互评。
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
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
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
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高考逻辑命题的变革是考知识——考能力——考解决问题能力——考做人做事,是从考知识的理解、应用、创造性应用到解决陌生、复杂、开放的真实问题.
我们的一些评价内容还属于诊断性、终结性评价,不属于导向性,过程性评价。
课程开发: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把“死教材”变为“活课程”,要想要成绩,只有利用评价这个武器,才能实行新课标这个素质目标。未来虽然很难,但只有做起来,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楚,项目式和跨学科教学,大单元的设计都要实施起来,只有全程测评,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减负”“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