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凌想
1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老太太。可是,座位上的年轻人刚刚还在玩手机,现在已经低头打起了瞌睡。等其他人给老太太让了座,没一会儿,你发现刚才打瞌睡的年轻人已经醒了,又开始看手机。
你会怎么想?
第一个念头:现在的年轻人啊,素质太低,没有公德心,连让个座都不肯,还装睡,太自私了!
这么一想,是不是有一种不平之气从心中腾空而起?
第二个念头:这个年轻人没有让座,可能有她的原因,也许她也很累,也许不太舒服。也许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太想让座。但低头装睡这个动作也反映出她内心的小纠结:她知道应该让座,可是又不太想让座,只好假装没看见。说明她内心还是有让座的意识的。
这样一想,是不是心态平和很多?
这是我前几天遇到的情景,头脑中最先出现的是第一个念头,但只是一闪而过,转念一想,第二个念头随即占据了优势地位。我发现,随着念头的转化,我的情绪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愤愤不平、针锋相对变成了和缓舒畅、体贴谅解。
2
不知是到了一定年纪,还是学习心理学的成果,我现在越来越善于运用“转念一想”。我发现,这实在是充满魔力的四个字,它能让你的心态更舒畅平和,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一般人认为,我做出什么反应,纯粹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事情是A(activating event),那么反应就是C(consequence),A直接导致C。
但心理学家们认为,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在事情和行为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它决定了你会有什么反应——你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你对这件事的信念B(belidf)是什么。即A—B—C,也就是认知心理学家艾利斯著名的ABC理论。
所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对这件事的解释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也会激发起不同的情绪和态度。
举个例子。
你给某人打电话,对方没接。这时你可能会有几种揣测:
没接电话——可能手机没在身边,他没有接听到——一会儿我再打一遍。
没接电话——可能他现在不方便接听——那就等等,等他方便时回电话给我。
没接电话——他生我的气了/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他故意不接我电话——开始各种纠结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释就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如何解释这件事,是积极的解释还是消极的解释,往往跟每个人的性格和三观有关。
有的人倾向于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解释,有的人更容易把事情看得悲观灰暗,还有的人固执地遵循着他自己独有的逻辑,正应了俗话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种反应路径经过长期反复的演练,就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大脑遇到事情就轻车熟路地选择了这条路径,越走越熟练,反应速度就越快,快到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还有这个反应过程,以为就是A—C,殊不知中间还有个重要的B。
真正决定我们的行为和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3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下意识的反应多加留意。尤其在和孩子、和亲人的相处中,我们的状态更加放松,态度更加随便,很多话都是张口既来,很多反应都不过脑子。
比如:
孩子饭后主动要求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你可以想:这么大了,做事还这么毛毛躁躁,洗个碗都能把碗打碎,以后还能干点啥?主动做家务?他本来就应该帮大人做家务嘛,这有什么值得夸奖的。
你也可以想:孩子主动要求做家务,这点就值得鼓励,打碎碗只是不小心,没什么大不了,以后注意点就行了。
孩子撒谎了。
你可以想:小小年纪就会撒谎了,这还了得,必须得狠狠揍一顿,让他记住了,否则长大还不得撒谎成性?
你也可以想:孩子撒谎肯定有他的原因,他怕说实话会受到批评。与其狠狠地打骂一顿,不如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同时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导致孩子不敢说实话?
同一件事,不同的念头,就会导致不同的反应。在你眼里,孩子可以是毛毛躁躁、撒谎成性的,也可以是体贴家人、内心纯良的;对待前者,打骂成了家常便饭,对待后者,鼓励引导才是正途。
4
转念一想,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摆脱消极、负面的惯性思维方式,练习从善意出发,相信人性本善,相信那些你看不惯的人和事,可能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得已。
鲁迅先生曾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国人。改写一下先生的话,如果我们想让人际关系更顺畅润滑,那么就试着“不惮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他人”。这同样也需要勇气,需要更强大的内心。
你也许会说,别人可能并不像我想的这么好啊。
那也没有关系啊。还记得皮格马利翁效应吗?你认为别人是什么样子的,你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态度和期望,时间长了,他会感受到你的善意。
善意和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让对方感受到了认同和自我价值感,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和你的关系中,他会慢慢地变得如你所想,变成你期待的那个样子。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转念一想,用乐观积极、充满善意的眼光解读这个世界,我们给出去的,必将给回来,我们也会收获更多的善意。
我们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是否美好,取决于你的转念一想。
别忘了这句话:
亲爱的,外面没别人,只有你自己。